第三章 烽燧血戰-《天下梟雄》
第(1/3)頁
薛延陀是鐵勒諸部中最強大的一個部落,由薛和延陀兩個部族組成,下面又分為大大小小百余部落,可戰兵力達十余萬人之眾,游牧于金山和于都斤山之間,薛延陀大酋長乙失缽在西突厥可汗達頭死后,被其他鐵勒諸部推舉為野咥可汗,他野心勃勃,開始想取西突厥而代之。
或許是乙失缽的野心觸怒了長生天,九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潮襲擊金山,暴風雪肆虐了幾天幾夜,使薛延陀的牛羊凍死數百萬頭,損失慘重,更重要是,他們秋草未打,無法過冬,薛延陀部被迫無奈,舉部南遷過冬。
大部分部落遷移到了陰山和河套之間的狹長地帶,已經逼近了隋朝邊界,此時薛延陀的異常舉動,隋王朝還并不知曉。
乙失缽有三個兒子,長子夷男是可汗之位的繼承人,跟隨在父親左右,次子薛乞羅在哈利湖一戰中被楊元慶所殺,三子刺鐸自成一個部落,部落很小,只有三千余人,刺鐸自稱酋長。
刺鐸部南遷到狼山以南,距離河套平原只有兩百余里,和其他部落一樣,刺鐸部也遭受雪災痛擊,損失慘重,但刺鐸并不像其他薛延陀部那樣收拾牛羊自救,為了彌補損失,他的目光便盯上隋境豐州。
自從開皇十九年隋軍大敗西突厥后,隋王朝便開始有計劃地向豐州移民,開發河套平原,為河套駐軍提供糧食,五六年來,已經從關內各州遷移了上萬戶漢人。
這些漢人主要聚居在五原縣和烏梁素海一帶,另外還有少部分遷移到河套西部的永豐縣和北面的大利縣。
永豐縣大約遷來一千余戶漢人,按照家族形成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村落,分布在永豐縣周圍以及南面的河口地區。
刺鐸的目光便盯上了永豐縣的漢人和往來于居延海和河套之間的粟特商人,此時正好是冬天,沒有什么粟特商隊,刺鐸便將他部落的一千多名戰士化整為零,以小股騎兵的方式進入隋境搶掠漢人村落,一個秋天,他們已經搶了百余戶人家,殺死數十名老人和男子,其余婦孺皆掠走為奴。
但他們不敢大規模搔擾,時斷時續,這種百余人小規模搔擾一般都不會報給朝廷,都是邊將自己解決,在魚俱羅向乙失缽提出警告后,乙失缽立刻派人去斥責刺鐸,刺鐸服帖了,派人送回被掠走的邊民,保證不再進犯隋境。
在蟄伏半個月后,這幾天,刺鐸又按耐不住心癢,再次親自帶領數百人,分為四個隊趁夜色掩護潛入豐州地界,他們像狼一樣小心,盡量避開隋軍烽燧,在永豐縣以南搜尋目標,但整整兩天,他們一無所獲,漢人都被嚇壞,遷去了永豐縣,尋求那邊的隋軍保護。
就在刺鐸萬分沮喪之時,他的一名手下在柳城戍堡附近發現了六百只駱駝組成的粟特商隊,駱駝上滿載著貨物,只有十幾名隋軍護送。
這個消息讓刺鐸驚喜若狂,他立刻下令四支小股騎兵隊匯集,仿佛野狼一般向這支粟特商隊猛撲而去,只干這一票他們就收手。
........
橫河口烽燧已經嚴陣以待,楊元慶帶著十八名隋軍士兵扼住羊馬城,康巴斯帶著家眷和幾名官員則順繩梯爬上懸崖頂的烽燧,三十名駝夫則頂住大門,羊馬城的大門是木質,并不堅固,難抵敵軍用巨木撞擊,駝夫們又搬來幾塊巨石頂住大門。
羊馬城修得很不規則,城墻高低不一,南面最高處有兩丈,而北面靠大門一帶只有一丈高,大門一帶也是整個防御的弱點。
此時,羊馬城內堆滿了貨物,除了楊元慶的茶葉外,康巴斯又買了不少綢緞,另外還有幾十頭駱駝和隋軍馬匹,駱駝臥倒在山石下,安安靜靜,仿佛即將到來的戰爭和它們沒有一點關系。
楊元慶手執弓箭全神貫注地凝視著橫河對岸不遠處的樹林,樹林內拴滿了駱駝,此時楊元慶已察覺到薛延陀人進了樹林,正在收攏他們的第一個戰利品,五百余匹駱駝。
他抬頭看了看山頂烽燧,烽燧已經點燃兩鍋烽火,表示有小股敵軍來襲,這樣,離這里最近的永豐縣必然會加強戒備,并派斥候來巡查。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城县|
惠安县|
胶州市|
美姑县|
南木林县|
阳原县|
扎鲁特旗|
库伦旗|
固原市|
且末县|
勐海县|
桂东县|
永嘉县|
汽车|
辰溪县|
鸡东县|
文成县|
黄大仙区|
大庆市|
中超|
光山县|
南和县|
克东县|
当雄县|
崇明县|
镇坪县|
伊春市|
佛冈县|
左权县|
许昌县|
甘肃省|
报价|
阿城市|
大英县|
龙陵县|
阜康市|
赤峰市|
镇安县|
阿拉善左旗|
甘孜县|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