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孔穎達離開長安,隨即與他親近的許多人也受到了牽連,遭遇到世家人的打壓,儒家正統派損失慘重,一些氣不過的人開始反擊,但顯得很是無力,因為他們的一些理念和想法根本就是在一個極小的圈子里傳播,外人根本沒有多少人能看到。 李元喆此時又出來做攪屎棍了,他放出消息,在《大唐旬報》之外創辦《文華月刊》和《學子周報》,為大唐的讀書人提供交流和發表意見的平臺。 包括《大唐旬報》在內的三份刊物面向大唐境內的所有讀書人公開征稿,不僅可以給選中的稿件免費刊載,還會根據作品的質量給與相應的稿酬,投稿的具體要求是《大唐旬報》和《學子周刊》上發表的文章除學術著作外必須使用標準的白話行文方式表達,至于什么是標準的白話行文方式,請參考《三國演義》等皇帝署名的書籍。 《文華月刊》則沒有這樣的要求,只要是不涉及朝廷機密的內容都可以刊載。 《大唐旬報》和《學子周刊》的目標人群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人,使用白話可以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得懂報刊上的內容,也容易吸引普通人的關注,《文華月刊》是純粹的學術交流平臺,需要有一定的逼格。 皇帝能給讀書人提供合適的交流平臺,讀書人自然是求之不得,尤其是在世家與儒家人正在撕逼的檔口,能把各自的觀點展示給世人無疑是雙方都想看到的,因此雙方那些自認為有兩把刷子的人都在摩拳擦掌,準備給皇帝新辦的報刊投稿,不過聽說聽說《大唐旬報》和《學子周刊》只接受白話文的時候,他們又一致對準了皇帝發難。 讀書人一直瞧不起白話寫作,用偏白文體寫傳奇話本的人總是被人看不起。 在對待白話文的態度上宋代之前的士族讀書人和后世人有很大的不同,在后世沒人會覺得聞言古文或是堆砌辭藻的駢體文比白話文更高級,究其原因是因為后世人獲取文化知識的門檻變得很低,學習文化知識的途徑也多,不像宋代之前文化知識獲取困難,士族為了保持知自身的而文化優勢把文言古文和駢體文作為一道文化屏障,用來拉開自身與寒門之間的差距,因此皇帝要求《大唐旬報》和《學子周刊》必須用白話投稿在大唐的讀書人看來是在降低知識傳播的門檻,是對高雅文化的褻瀆。 這些讀書人一直要求皇帝保持文化高貴,嚴格要求所有刊物必須使用雅言來寫作。 李元喆當然不會隨他們的意,他要的就是知識的普及,降低學習的門檻。 他對上書的官員明言道:“《大唐旬報》、《學子周刊》和《文華月刊》都是朕辦的,朕想用什么風格就用什么風格,你們沒有置喙的權利,如果不想用白話發表文章,你們可以在《文華月刊》投稿,要是看不慣《大唐旬報》和《學子周刊》,你們也可以自己辦些刊物出來,到禮部備案或是直接給朕寫奏折也行,只要能豐富我大唐百姓的精神生活,朕會批準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