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同時,航天局也將著手建設“月球軌道平臺”,暫定名“廣寒平臺”,有著“錢學森平臺”的經驗,對航天局而言并不難。 建設所需設備同樣采用“月球慢快遞類”方式運送,只是軌道不同不落月罷了。 月軌平臺不是前期目標,將在蟾宮計劃卓有成效后進行,功能也很類似,“廣寒平臺”將承擔中繼功能: 中繼運送返回地球的“慢快遞” 地球慢快遞、月球慢快遞,加上南天門和廣寒,將會徹底構建地月之間的“常態化物質轉移通道”。 其三:也就是蟾宮的最終目標,改造月球,建設月球。 智能建設集群落地后,一階段會開始構建“太陽能電場”、“儲能設施”、“簡易科研設施”。 如果一階段完成,那么除了智能設備本身,能源可以做到達到“就地取材”。 并且前期的科研設施發現,也會決定中后期月面建設的方法和需求。 二階段則是建設“智能工業集群”、“永久工事”。 若是這一階段完成,則月面就具備了基礎的自生產能力,建筑材料和其他一些東西也可以就地取材,太一天工業已經攻克了“月壤結燒壓鑄”技術, 同時月球的月壤中,擁有大量金屬和氧化物,“就地取材”永遠是蟾宮計劃的核心指標,會不斷想辦法提升比例,這樣也是從0到1,再從1到100的關鍵所在。 三階段建造“大型實驗室”、“火箭發射制造設施”。 第三階段完成的標志,就是能在月面具備發射“矩陣火箭”的能力:一款周瑞專為無大氣環境設計的超小型可回收火箭。 負責飛上“廣寒平臺”――卸貨――再落回來。 這是最省錢的方式,極端情況下,直接月面發射,沖回地球也不是不可能。 先說好,咱這不是月球大炮,只是送點貨回來.但比較著急罷了。 矩陣火箭周瑞入手很早,當時是利用“異曲同工”能力拿到的,這兩年也進行了優化和升級。 以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的月面情況,“月地轉移”的效率還要遠遠高出“地月轉移”,矩陣火箭的硬件要求,也比地球火箭的要小得多。 實際上月面建設是一環套一環的,隨著有史以來對月球最大規模、最全面的“研究”進行,會有越來越多的了解、成果涌現出來,繼而不斷優化技術和方案,最終讓月球發揮自己的價值。 有人可能會問,贏利點在哪里? 這個方法再節省成本,也是要花錢吧?產出是什么?如何回本。 問這些問題的人,就和當年嫦娥三號探月,問“能拉動多少GDP”的人,是一個層次。 看不到長期利益,只能看到短期得失,一直在自己的認知里打轉。 地鐵站為什么修到荒地?為什么電要通到山里?為什么修跨海大橋?為什么要建航母?為什么這些錢不發給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