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他們這一趟,其實旅途也接近半個月時長,舟車勞頓的。
說起“農神”,農業部也好,科技部也好,其實之前并不是陌生,更不是漠不關心。
只是上面行事自有其流程,也有其慎重性,并不會因為市面上出現了什么新技術,就火急火燎的下場。
一般而言,等一等、看一看,甚至一兩年時間之后,才會選擇插手。
至于這個插手是“支持”還是“收緊”,就看具體情況了。
農神也是這樣的。
周瑞當時發布的時候,就通過“總裝”的路子,聯系過農業部,但也只是引起了關注罷。
事后蘇省、浙省地方部門的補貼,也有農業部的一點疏通。
元老的那份私人信件,其實是加速農業部插手的過程。
當然,就像元老說的,并不是他寫了信就一定會怎樣,打鐵還要自身硬,具體情況還要看調研結果。
智能大廈,大會議室內。
聯合調研組七人,以及“開明智能”近10人,正在面談。
調研組組長姓于,叫于洋,四十歲左右,國字臉,看上去異常嚴肅,甚至有些不好相處。
一種來自京北部委的“壓力”,清晰的展現在臉上。
“周總,我們一路南下,走訪了許多‘農神’試點,在正式開始之前,我想先問問您,您認為現在貴司‘農神’的需求是什么。”
周瑞一身正裝,右手邊是甘媛,右手則是王濤,專門趕來的李主任則坐在稍偏后的位置。
這場約談很重要,旁邊甚至架上了攝像機。
不是說要播電視臺,而是涉及國家利益,全過程要留底。
周瑞正色道:“于組長,首先我期望能效仿‘蘇、浙’兩省的補貼政策,將農機社的購入成本壓低,降低新技術推廣的難度,另外根據工作畝數的補貼也是如此”
“另外無人機標準化農業,需要國家地質部門、農業部門、氣象部門的配合,實地應用時,也需要各地農業部門引導倡議”
周瑞問心無愧,一口氣提了很多要求。
于洋在面前的本子上記錄著一些要點。
“如果效仿蘇省、浙省個別地方的方案,每臺農神的補貼會高達30萬,超過目前市面上所有農機類目補貼額度,我舉個例子,貴司年銷售1萬臺農神,國家就要拿出30億。”
“工作畝數更是如此,一畝地補貼3元,全國耕地面積19億畝,哪怕只有10%的面積有農神參與,也是57億元,而且每畝地一年至少有3-8次的工作需求,年復一年。”
“如果完全照搬,一年的補貼額度就是數百億,甚至每年數百億,哪怕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數額也極度龐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