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一番論述,聽得霍去病、曹襄二人目瞪口呆,睜大了眼,直勾勾的瞅著人畜無害、樸實無華的霍光,好半晌都說不出話來。 這哈慫,跟著楊川還不到一年時間吧? 想不到,當初那個縮手縮腳、唯唯諾諾的鄉下小子,如今都這般能扯了? 聽聽,聽聽人家那小嘴兒叭叭的,多能說啊。 分明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楞是說出一大堆利弊之事,條理清晰,頭頭是道,竟然讓曹大草包和霍大憨憨無言以對了…… 楊川聽了也是甚為滿意。 他眼瞅著霍光,溫言笑道:“霍光,這段時間的學習看來沒有白費工夫,對于算術之學中的判斷、分析、歸納、總結手法,運用的也甚為熟練。 只不過。” 他語氣略微一頓,繼續說道:“只不過,你言說的這些道理都有些浮于表面,對問題的根本癥結尚未看清看透,就譬如,咱們好端端的,為什么要針對隴西李氏?還有,咱們接下來的經略,應該采用哪些手段和措施,你還要多聽多看多想。” 霍光趕緊躬身施禮:“還請老師教導。” 楊川沉吟幾聲,道:“為何要針對隴西李氏,道理很簡單,那便是咱們既然來了,就不能讓李氏一家獨大,否則,你說咱們眼巴巴跑來隴西郡吃屎來了? 至于說接下來的經略手段和措施,我今日便給大家安排一下任務,你們照此執行即可,其中的道理,你們慢慢體味就是了。 記住,這有些話啊,該說的時候,只說三分,吞咽下去七分。 不該說的話,反而要說出來七分,藏在腹中二分,留下一分,讓人去捉摸就是了。” 座中幾人有些不解。 怎么該說的話要說三分吞七分,不該說的話反而要說七分、藏二分、留一分? 似乎猜到大家的疑惑,楊川略微一思索,笑道:“道理也很簡單,不該說的話,你就要掙著多說一些與之無關的閑話、廢話,令人厭煩不愛聽,至于其中的核心部分,你就深深的藏在肚子里,令其慢慢爛掉就是了……” …… 解決完手頭最為要緊的一件大事,與董仲舒心領神會的演了一次‘雙簧’,不著痕跡的將隴西李氏從郡縣治理的盤子里剔除出去,楊川的‘一攬子計劃’才算正式開始。 開墾荒地,在錯過春季搶種搶播的情況下,楊川還是想盡一切辦法,利用基建營、羽林軍和將近五千羌人婦孺,新墾荒田二十幾萬畝。 根據以往慣例,這二十幾萬畝新墾良田,明里暗里的,其中的一半左右都要交給李氏家族打理。 楊川卻不慣著。 他假裝糊涂,直接將這些良田充公,成為隴西郡的‘公田’,并將其進行合理劃分,交給了基建營;爾后,又將那幾千羌人婦孺就地安置,成為基建營的家屬。 為此,他還以太守府的名義,給這所有人都入了戶籍,將其編入隴西郡人口畝丁的冊子,上報給朝廷;朝廷備案批復后,他立刻給這些人頒發了大漢‘身份證’。 這一番操作行云流水,不等別人反應過來,隴西郡治下便憑空多了一萬多人口。 拿到大漢身份證‘驗傳竹簡’的那一日,屯田上歡聲笑語,載歌載舞,那些羌人婦孺圍繞著自家漢人男人的身邊,高興的不知說什么才好,只好在當晚提前打昏孩子…… 看,這便是百姓人。 兵荒馬亂的年月里,不管是羌人、氐人還是匈奴人,對能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漢帝國百姓,其實打心眼里是羨慕的,喜歡的,畢竟,能讓人安居樂業吃飽飯,這才是一個帝國真正的軟實力。 楊川看在眼里,心中倒也頗為歡喜。 這將近五千羌人婦孺,再過三五年,有田種,有飯吃,有溫暖舒適的房子住,有一個固定的男人在家里罵罵咧咧,她們哪里還記得自己曾經是羌人、氐人? 開荒種田,這是楊川的第一大事,一刻也不能停歇。 他細細的盤算過,以三年為期限,隴西郡便可多出八十萬畝良田,而且,還都是一些平緩的河道、坡地與河谷地帶的水澆地,只要精心營務,產量便有保證。 以一百畝田養活一戶人的粗略計算,這八十萬畝良田,可不就能養活八千戶到一萬戶?折算成人口,差不多便是五六萬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