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這一刻,陳岳不僅驕傲,而且自豪。 他再一次真切體會到了自己相比于人類文明這種群體性文明的優勢所在。 沒有內耗,沒有失誤,沒有浪費。決定了一個目標之后,他立刻便可以調動相當于一整個文明的力量,全神貫注的投入進去,沒有任何掣肘,沒有任何不同意見。所有的力量全都可以用在一處。 正因如此,科技含量遠超巔峰時期人類文明的核動力離子推進技術,才會在陳岳手中誕生。 在實驗室之中掌握這項技術,距離真正得到工業化、規模化的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不過這段距離并不長,且其中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 僅僅五年時間之后,陳岳所建造的“第一飛船制造廠”之中,第一艘實物飛船終于下線。 這艘飛船整體呈現出圓盤狀,底部較平,布滿了大量的離子推進噴射口,上部則凸起,內部有空間可以充當貨倉。 小型化之后的核裂變反應堆便安裝在那里。 這是一臺最高功率達到了20萬千瓦時的核裂變發電站。全功率運行的話,它每年可以發電差不多17.2億度,消耗5%濃度的核燃料不到兩噸。 它的直徑達到了50米,最高處高達16米。它的總質量則達到了4000噸,內部最多可以裝載2500噸的負重。 來自于內部核裂變反應堆的澎湃能量將會被轉化成電能,又轉化成了等離子體的動能,讓它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從底部高達100個噴射口之中噴出,以此來為飛船提供巨大的反推力。 依據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負載,陳岳可以十分方便的調整核裂變反應堆的發電量,以及離子推進器總成的推進功率。如此,便可以讓這艘最重可達6500噸的龐然大物,最高以10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加速或者減速。 如此強悍的機動性,意味著它自身極高的結構強度。這意味著它是可以在某些星球地表著陸的,而不像是早期的某些飛船,只能在太空無重力的環境之中存在,一旦著陸,自重便會將自身壓塌。 當然,著陸的星球質量還是不能太大的。如果質量所帶來的引力強度超出了地球引力的1.5倍,那它還是會被自重壓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