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雖然沒有正式參賽,但一向對海量數據的處理非常自信的谷歌,私下里在競賽的數據上做了一些驗證。結果卻發現,擁有豐富大數據處理經驗,并具備海量計算資源的自己,被辛頓三人組這樣一個學界的小團隊給狠狠地爆出了十條街。 技術是核心生產力。 敏銳地谷歌很快意識到深度神經網絡的潛力,但同時的,還有其他知名公司和機構。辛頓團隊的電話和郵箱很快被擠爆, 谷歌派出了工程主管阿蘭(alan),甚至名震硅谷的杰夫(jeff dean)親自前往加拿大拜訪,以求辛頓團隊加入谷歌。 杰夫其人加入谷歌甚早,也是早期谷歌三位大牛之一,由于其實在太牛,坊間流傳有不少他的笑話,人稱姐夫笑話。 大抵都是些,“光曾經時速只有120km/h,后來杰夫花了一個周末對物理學進行了小小的優化” 又或者,“杰夫編程的時候只使用0和1兩個按鈕” “編譯器從來不給jeff警告,是jeff警告編譯器” 之類的冷笑話。 他在2011年創立谷歌大腦,誓要奠定谷歌ai世界領先的地位。并且在12年,就已經能夠做到識別自己旗下youtube視頻內的一些內容,以及大大增強了語音識別的準確度。 杰夫堅信,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背后的價值,而他會給辛頓一個他無法拒絕的價格”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競標的價格超過2000w美金之后,辛頓三人就已經開始失去數字上的概念了。這種感覺非常不真實,虛無而縹緲。 直到谷歌和白度的相互競價來到4400w美金之后,辛頓中止了繼續競價的流程,選擇加入谷歌。 而實際上杰夫的愿意付出的金額還遠遠不止于此。 時隔一年,杰夫和辛頓再一次站在了談判桌前,只是這一次,他們兩個屬于同一方陣營。 他們的想法也如出一轍,“谷歌必須要得到他,我們要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價格。” 只不過等真的邁入西尼的那間會議室的時候,兩個人對視了一眼,想法卻同時產生了一些動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