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25公斤的面粉,最后一共洗出了7.5公斤的面筋,剩下的都變成了沉淀在盆中水底的淀粉。 做涼皮很簡單,只需要燒一鍋開水,然后把洗出來的淀粉水,倒進金屬盤子里,放進開水鍋里燙個十幾秒,涼皮就熟了。 把涼皮從盤子里揭下來,抹點油摞在一起,防止粘連。 等涼了以后,就可以切成條,拌著吃了。 在洗完面筋以后,李逸就燒起了一鍋熱水。 然后在現場幾人的輔助下,涼皮就如同流水線一般被做了出來。 看著他們忙活,直播間觀眾也看得新奇。 “好好玩啊!原來涼皮是這么做出來的嗎?” “沒想到逸哥連涼皮都會做!” “還蠻專業的,我家以前就是賣涼皮的,就是這么做的。” “感覺和我們粵省這邊做腸粉很像。” “涼皮還得是咱老陜人做的最美!油潑辣子醋放夠,再咥個肉夾饃,美滴很!” 直播間觀眾看得熱鬧,鏡頭前的幾人也忙得熱火朝天。 剛開始是李逸自己做,吳壘他們在旁邊負責揭涼皮,刷油,吹風降溫。 后來見李逸在熱水鍋里滴溜溜的轉著金屬盤,貌似很好玩,吳壘就主動提出要幫忙,于是,李逸索性就讓他去涮涼皮了。 涼皮最重要的是料汁,全國各地吃涼皮的地方,都有各自涼皮料汁的特色。 比如豫省的涼皮是卷成涼皮卷來賣,調料都裹在整張的涼皮里。 而晉省的涼皮,會格外注重醋的質量,辣椒油都可以稍稍糊弄點,但要是醋用的不行,絕對沒人吃。 至于涼皮大省,陜省的涼皮,那更是講究。 不光會更注重涼皮本身的材質,足以分成面皮、米皮、黑米皮、魔芋皮、蒸面皮、搟面皮、烙面皮等十幾種涼皮,配料也十分講究。 配菜,辣椒油、料汁、醋…每種涼皮,每家店的味道都會有所不同,各有千秋。 不過李逸熬的料汁,并不是上述幾個省的涼皮料汁,而是西域省一座名叫石河子的城市里的涼皮特色料汁。 石河子是一座移民城市,被譽為軍墾第一城。 當年在開墾西域的時候,來自五湖四海的支邊人們把各地的美食帶到了這里,也創造出了獨特的,享譽全西域的石河子涼皮。 石河子涼皮是在老一輩來自青、甘一帶軍墾戰士喜歡的家鄉美食——釀皮的基礎上,吸收了陜省面皮、米皮的制作工藝,再融合了川省涼粉的湯料做成的美食。 它是當年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奔赴邊疆,屯墾戍邊的歷史寫照,也是所有軍墾戰士最喜歡的美食之一。 石河子涼皮的精華有兩點,一是面皮的薄度,只有0.8毫米到1毫米,是全國最薄的涼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