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萬士達的任務-《與南宋同行》
第(3/3)頁
退一步,如果我們能解決了瘧疾,我們就利用臺灣啊,海南啊都可以,逼急我了,可以遠走澳洲嘛!”
張國安對于出海的自信是有原因的,不算他們自己帶的科學技術,人家南宋的造船技術也是相當牛逼的。
宋代,造船技術站在世界之巔,并出現了很多造船中心,當時,不但官方造船,民間也造船。
北宋時期,水軍基本成型,且配備了多種造型的戰船,造船技術高超。
宋代造船技術在當時領先世界,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從而推動了航海事業發展。宋代所造的船,船體巍峨高大、結構合理、裝飾華美,并開始使用指南針導航。
五位大叔事先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汴河里行駛的有不同類型的船舶,其中有漕船、客船、貨船、漁船等。
特別是他們的客船在構造、形態上與貨船的重大區別反映了大宋的造船水平。
北宋建都開封后,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載運糧食等貨物。
宋代對各地造船數量有明確規定,如宋哲宗元五年(公元1090年)就曾規定,溫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額建造船舶600艘。
當時,每年打造各式船只多達數千艘,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
官營作坊打造戰船、漕船;民營作坊打造商船、游船。還分工明確呢。
特別是長江兩岸交通要沖還設有專門修船的場所。
在宋太宗年間,因新造舟船有常被湍悍河流漂失之虞,有一個叫張平的官員,創造了渠池泊船法,其實就是干船塢法,“穿池引水,系舟其中”,可以免去守舟的差役。
這樣的修船技術與現代的船塢內修造船只的方式相似,這比1495年英國在樸茨茅斯所造建的第一個船塢要早400多年。
為了制造船只,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宋代出現了按照船樣設計圖紙或根據木制船模進行造船施工的技術。
所謂船圖,就是比較詳細的船舶設計圖紙。在宋代,官方的造船廠出現并形成了一套先繪制船圖,然后造船的法則。
而且發明出先做模型再造船的方法,也是船舶設計的一大進步。
到了南宋時期,造船業繼續發展了。
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撫使張浚曾上書宋高宗說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準備航海至山東以從側翼攻擊金兵。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明州定海水軍統制官馮湛打造了一艘多槳木船,這艘多槳木船“湖船底、戰船蓋、海船頭尾,用槳四十二,江海淮河無往不可,往來極輕便。”
這是結合湖船、海船船型而制造的新型江海兩用船。
這一時期伯官造船的類型多,有暖船、淺底屋子船、騰淺船、雙桅多槳船、破冰船等。
船只不僅設計合理,而且船型巨大。
元豐元年明州制造了兩艘“神舟”,分別賜號“凌虛安濟志遠”與“靈飛順濟”,都是萬斛之船,按現在的算法,大約都是五百噸的水平。
當時眾人看了看資料,心里都是很感慨。
吳大鵬笑著說:“國安,你們兩口子早就打算在南宋不回去了吧?”
萬士達也笑了,說:“造船資源夠全的。但是,你認為他們的船真能經得起大洋的風浪嗎?我是海上長大的------我懷疑這個時空的船經不起印度洋的海浪顛簸,他們的榫鉚結構用的太多了。”
張國安說:“渡過臺灣海峽行不?”
萬士達肯定地說:“那太容易了,到澳洲都行,就是橫渡大洋的能力,我表示懷疑------”
張國安拍著手說:“這就夠了!我沒有事兒橫渡大洋干嘛!”
可是只要提到造船,萬士達的話開始多了起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