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林邑國節節敗退,不斷向南退走。
鄧遐率一萬精銳先行占領沿海港口,抓捕當地土人為奴,修建營寨,又從營寨擴建為塢堡。
塢堡一立起來,等于站穩腳跟,有了后方基地。
江東的人力物力從海上源源不絕的輸送過來。
一個小小的林邑自然不是對手。
周止作為吳會士族的武宗,極富韜略,沒有著急進攻南方叢林,也是先站穩腳跟,訓練山越人,以他們為前驅,一口一口蠶食內陸。
山越人在平原上打不贏吳會豪強,卻極擅山林作戰,對付林邑人綽綽有余。
不到半年,基本占領林邑,林邑國殘存勢力向內陸潰散,難成氣候。
其后,吳會豪強們紛紛在各自的劃定的地盤上建造塢堡。
而他他們的塢堡建起來時,大梁最大的港口金蘭城已經屹立在南海之濱。
朝廷順勢設立安南都護府,以鄧遐為征南將軍,安南都護。
大梁的海軍沒有止步于此,開始向南洋和天竺進發。
東面,隨著遼東海軍的持續襲擾,百濟、高句麗、新羅不斷衰弱,大量人口被擄掠至北海,修建城池。
北地苦寒,俘虜過去,十不存一。
據不完全統計,洪興七年至洪興十一年這五年間,凍死、累死的倭國、新羅、百濟奴隸多達二十萬人。
一座座沾染異族血淚的城池塢堡聳立在北海之濱,同時也帶來了畸形的繁華。
燕然郡王、征北將軍李儀赴任之后,立即展現杰出的治理能力,城池周邊非但可以放牧,還被遷徙而來的中原人開墾出了農田。
耕、牧、漁、獵,四位一體,遷徙到瀚州的梁國百姓日子過得并不差。
李儀招募漠北諸族義從,組建一支由蠻族構成的精銳部曲,號燕然鐵騎,雖然只有四千人,無一不是草原上的勇士,在對其他部落的戰爭中,從無一敗。
短期內將瀚州以北以西的大片草原收入囊中,治下牧民多達兩萬帳篷。
與代國的粗疏管理不同,李儀在瀚州建立學校,強制各豪酋的子嗣入學,學習漢言以及儒家經典。
還設置監察使,監督各部,頒布律法,移風易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部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