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威寧海。 祭天的祭壇已經(jīng)搭建好,雖然在威寧海祭天遠(yuǎn)沒有封狼居胥那么隆重,但在大明,此舉也算是獨(dú)一份的。 為了趕在祭天的消息能在七月初三之前傳回京師,這次的祭天也必須在六月二十八之前完成,王守仁不像朱鳳那么著急要回大明,對他來說,留在威寧海駐扎下來,可比先前奇襲威寧海都有意義。 這不像是來打仗的,而好像是以勝利者身份來巡視領(lǐng)地的,心中的豪邁自然是呈現(xiàn)于他的臉上。 這種豪邁。 在朱鳳看來,就是一種自負(fù)。 “韃子隨時都會殺來,這還不著急走,真要陷入重圍,再靠火炮和威武天火藥嗎?別說是韃靼小王子,就算是火篩殘部也有個兩三萬人馬,怎么打?” 朱鳳作為帶兵將領(lǐng),此時卻沒了先前寧遠(yuǎn)一戰(zhàn)后主動帶兵追擊的勇氣。 不是說他變了,而是他覺得眼前的事更多是象征意義,沒實際用處。 …… …… 祭天儀式正式開始。 而在祭天的當(dāng)天,也正是京城迎接火篩到京上貢的日子。 相比而言,還是京城那邊搞得比較熱鬧。 火篩一行從德勝門進(jìn)城,有點(diǎn)像是大明抓了火篩當(dāng)戰(zhàn)利品的意思,火篩親自上貢也是大明為了搞示范宣傳,說是要以火炮等震國威,但在迎接禮數(shù)上卻也絲毫不落于人后。 明朝這邊,是以吏部左侍郎林瀚和英國公張懋為迎接的正副使節(jié),但二人都是掛名的。 實際操作者,是為鴻臚寺少卿張俊,因為眼前鴻臚寺卿空缺,實際上也是以張俊代理鴻臚寺事,迎接完使節(jié)之后,火篩會跟外蕃來賀朱祐樘壽誕的使節(jié)一樣,住到會同館去。 德勝門外上午便就云集了諸多的官員,多數(shù)是來觀禮的,湊熱鬧的百姓更是人山人海。 就連外邦使節(jié)也來湊熱鬧。 大明把草原上不可一世的蒙郭勒津部頭領(lǐng)火篩都給打服了,火篩甚至親自到京城來,說是上貢,但其實就是親自來投降的,畢竟大明還抓著他的義子,以及一萬六千多族人。 朝鮮使節(jié),由后來被廢的燕山君李派來的禮曹參判金壽童,就立在張俊身后,遠(yuǎn)遠(yuǎn)看著前面迎接的隊伍,心中無比羨慕。 身為朝鮮使節(jié),本來在會同館內(nèi)地位就算是比較高的,受到的待遇還挺不錯的,可相比于眼前的迎接場面,他突然覺得自己是犄角旮旯小地方來的……一點(diǎn)排面都沒有。 “張大人,為何還不見火篩到來?前面那些可是火炮?今日是要打仗嗎?” 金壽童為了在張俊面前找存在感,他也是拼了。 朝鮮國君李是在弘治七年登位,于正德元年因中宗反正而被趕下君主之位,成為朝鮮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但實際上到弘治十二年,他還算是個不錯的皇帝,最多是在弘治十一年發(fā)起了第一次士禍,而李的殘暴本性暴露,也正是從第一次士禍之后才逐漸暴露出來。 至少到弘治十二年這會,還沒人知道這貨將會在七年之后會有那般遭遇。 張俊一臉不屑道:“大明的火炮,也輪得到你多問?那叫震天炮!一響便可震動上天,張真人的本事,你沒聽說過?” 金壽童很激動問道:“是龍虎山的張大真人嗎?” 張俊很不屑瞥了金壽童一眼。 好似在說,你身為番邦使節(jié),居然這么孤陋寡聞嗎?還是說你故意在我面前裝糊涂呢? “看來你們朝鮮國,對于我大明的事情,了解很多啊?”張俊面帶諷刺之色。 金壽童慚愧道:“在朝鮮內(nèi),君臣都精通于大明的語言和文字,對于中原的文化,我們也是很向往的,有什么事都會傳過去。” 東亞儒家文化圈,包括朝鮮和海對岸的倭國,都是以儒家文化為正統(tǒng),文字和語言精通者甚多,而且只有高層才有機(jī)會學(xué)習(xí)大明的中原文化。 相比而言,朝鮮對大明的臣服之心更盛,對待宗主國的態(tài)度也更誠懇。 張俊道:“那你不知道如今朝中的張真人是誰?” 金壽童問道:“是那位即將要封為國公的張制臺嗎?聽說他能上達(dá)天意,知曉過去和未來之事,乃不世出的仙人……” 張俊指了指火炮的方向道:“那些都是張真人找人造出來的火炮,正好讓你見識見識。聽說數(shù)里之內(nèi),寸草不生!” “呀?!難怪連火篩這樣的草原強(qiáng)主,都要俯首稱臣來朝貢,那大明以后必定能震懾草原,能否讓大明也將遼東等處也給震懾一下?最近那邊有很多小部族不受王化之道,還望大明能出手教訓(xùn)他們。” 金壽童這次來京城,當(dāng)然是有政治目的。 除了為李的繼位合法性繼續(xù)撐腰,也是為讓李剛出生不過兩歲的長子爭取大明誥封的世子之位,有大明朝廷的背書,李父子倆的正統(tǒng)性才能得到保障。 而且他們還想讓大明出兵遼東以北,把那邊經(jīng)常襲擾朝鮮的女真部族給收拾一圈…… 大明的邦交環(huán)境就是這樣,番邦使節(jié)每次到京師來,總會帶著這樣那樣的請求,所上貢的那點(diǎn)東西不夠看,卻是大明回贈給他們的卻不少,讓他們每次都不虧。 張俊則瞧不上朝鮮使節(jié),冷冷道:“等著吧!看我大明君臣的心情。” 金壽童鬧了個老大沒趣,只能繼續(xù)低著頭望向前面迎接火篩的隊伍。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