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左右勸解說:“信使他這么做,何嘗不是在鼓舞士氣?! 我楚國人都是感性人,他們容易被什么事情激動,也很快會感到沮喪絕望。如今我們的大王被晉軍圍困,這是‘比哀傷還要哀傷的事情’;我們國內青壯搜羅一空,連婦女都拿起了武器,人世間還有什么比這更可悲的? 信使鼓起了人們悲哀的情緒,鼓起了人們的憤怒,常言說‘哀兵必勝’,他帶領這支充滿哀傷與悲憤的軍隊,前去救援我們的國王,不是正符合兵法之道嗎?” 子木展開眉毛,笑著說:“哈哈,是我多慮了,但愿他能帶著大王回家。” 子木轉換了表情,開始臉上帶著笑夸獎這支以婦女為主力的援兵。 相對的,此時的趙武卻很悠閑。 楚國信使往返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鄭國的工匠正在奮力造船,月中的時候,吳國的送嫁團也穿山越嶺來到了汝河南岸,而后由晉人接應過了汝河北岸……有了這些吳國造船的巧匠,晉人造船的速度更快起來。盤點這一個月的辛苦,晉國已有了三百余艘大大小小的戰船,而今天是戰船初次下水,趙武帶著楚國美姬,以及鄭國、宋國兩位正卿泛舟汝河之上,試驗船只的操控性。 吳國人實誠,這次送來的造船匠與駕船的船工都是實打實的能工巧匠,他們一路穿越楚國而來,而春秋時的規則,這樣的送嫁團列國是不能攻擊的,所以,即使吳國與楚國敵對,楚國還是按照慣例,予以了放行……如果楚國人事先知道,送嫁團的成員多數是造船匠與船工,也許他們就不會這么大方了。 春秋時代,吳國人的造船技術幾乎是世界領先。百余年后,越國滅了吳國,獲得了吳國的造船技術后,在越國滅國的時候,許多人駕著船出逃,越人的戰船甚至航行到日本,在日本建立了吳越文化圈,現代日本的越中、越前、越后等地名,都來自于當時的日本越國。 在春秋這個時代,航海技術能抵達如此遙遠的海域,在整個地球上都是罕見的……但唯一遺憾的是,春秋時代的吳越戰船,沒有給后人留下任何考古實例。也許因為時代過于遙遠,也許因為其他原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