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趙武笑嘻嘻的回答:“如果別人沒意見,我也沒意見,我們趙氏制作的鎧甲,跟楚國是完全不同的手法,這些人我只要幾名意思意思……” 魯國的孟獻子馬上回答:“那我們魯國就不客氣了,我們魯國最缺少制作鎧甲的技術,尤其是在鐵片上穿孔的技術。” 接下來,孫蒯一項項讀出楚國俘虜的特長,而后贊嘆:“都說晉國人做事細致,你瞧瞧這份統計單子,連擅長編柳條筐的人都統計了,真是事無巨細啊。” 瓜分完了楚國人,孫蒯把目光轉向鄭國人:“我聽說,晉軍在攻破鄭國國都后,許多鄭國仆人都私下里投奔了晉軍,我想知道,這些鄭國俘虜算不算在公眾戰利品中?” 趙武跳了起來:“當然不算,這些鄭國仆人是為投奔我而來的,我不能人讓他們失望。” 孫蒯遺憾的咂了咂嘴:“總有些人,是在戰場上俘虜的吧。” 趙武站直了身子,嚴肅的說:“攻打鄭國的戰斗,是由晉軍獨立完成的,這是晉國人的榮譽,我不能侮辱這個榮譽。” 孫蒯笑了:“既然這樣……那就算了,我們回虎牢。” 趙武前面說打算在虎牢修建兩座衛城,以便加深對鄭國的威脅,實際上這話是用來騙人的,真實狀況是:這次趙武的收獲是在太豐厚了,而虎牢城在他的引導下,已經變成物資批發中心,這樣的城市,既不適合關押俘虜,也容納不下那些俘虜。 這一戰,雜七雜八的戰俘加起來,有七萬人,其中楚國人占一半,另一半是鄭國的仆人,趙武指揮這些人手以及聯軍士兵,共同在虎牢附近修建了名為“梧”、“制”的兩座小衛星城——與真實的歷史稍有區別的是:由于趙武此戰繳獲豐厚,他修建的兩座小城比原來的要大,距離虎牢也遠,甚至逼近了“馮”。 修筑城池,與鄭國打持久戰的策略,符合元帥的主張,晉國國內得到趙武勝利的消息。原本以為晉國這次四面出擊,國內恐怕要面臨一場災難,沒想到,趙武先是在西線擊潰了秦國人,而后轉戰南下,攻擊鄭國都城,并讓楚國人步步后退——捷報傳來,國內頓時松了一口氣,騰出手來的荀罌立刻派士魴、魏絳率領新軍戍守兩座小城梧、制,提前置換趙武回國,以犒賞趙武的功勞。 此時,趙武正在“制”的工地上,對面是鄭國大夫馮氏的封地,如今馮氏以及關起城門躲在家里嚇得發抖,而趙武對馮氏這塊雞肋毫無興趣,他頻頻催促工人:“快點,在快點,我趕時間。” 吳熏是工程組負責人,他愁眉苦臉的回答趙武:“主,按照原來的計劃,我們早該完工了,可誰知道,主接二連三變更筑城規模,一座小型軍城而已,主竟然要把它修成三重城郭來,這不是難為人嗎?” “這座城市名叫‘制’,就是為了‘制壓鄭國’,對面的馮氏小邦,居然也是三重城郭,我趙武修的城,如果連馮氏都比不上,未免丟了面子……熏,別管那么多了,再把那段豁口填上,我們就完工了。” 熏不滿的嘟囔:“這時候還要講面子!主,你之前不是說過,這樣的小城只要建造的比豆腐渣稍微不豆腐渣一點,已經足夠了,干嘛還要費那個力氣?再說,主,我們從鄭國撤走的時候,把攻城器械全部丟棄在鄭國,有了那些器械,當世所有的夯土城墻都是豆腐渣,我們如今努力修建一座華麗的豆腐渣城,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不麻煩,來的是士魴與魏絳——士魴膽小,魏絳聰明,一個膽小而且聰明的組合,他們住進一座豆腐渣城里,會做什么?” 吳熏恍然:“他們會拼命加固這座城市!” “這就對了,這就是我的意思,我們只要把這個城市對出大致的模樣,剩下的事讓士魴去擔心去,咱們回家過年去……” 趙武與吳熏正在交談,田蘇遠遠地走了過來,他拿著一份文書說:“鄭國派人來了……” 趙武打斷田蘇的話:“讓他們跟國君說去,如今,全世界沒人拿鄭國的投降當回事兒,他們想投降,那得看寡君承認不承認,我說了不算。” 田蘇一下子挺起了胸,心中暗自得意:太好了,如今,咱也有機會當面訓斥鄭國國君的使者,一國的國君啊,罵起來一定很爽。 “我這就去罵他們——小小的鄭國居然反復不定,我們晉國要文治有文治,要武功有武功,我們送給鄭國的酬勞足夠了,他們居然敢背棄我們,看我罵不死他們。” 趙武微笑:“一貫陰沉多智的田蘇,居然像個孩子一樣的控制不住情緒,你罵他們有用嗎?鄭國會因為這頓謾罵而放棄搖擺不定的立場?省省吧,讓他們跟國君說去。” 田蘇興沖沖向虎牢城跑,吳熏在背后感慨:“這田蘇可憐的,還一向被人稱為智者,也不知道在新田城受了多少委屈,這次我們連續大勝,他總算是揚眉吐氣了。” 此前,隨著虎牢的商隊流轉,楚王對趙武的評價也輾轉通過鄭國商人的渠道傳入晉國。總的說來,楚王的評價就一個意思:趙武的成就屬于他的謀士。具體來說,就是屬于田蘇本人。在國都憋屈了那么多年,如今得到楚王親口贊賞,田蘇總算覺得光芒壓過了齊策,成為國中第一人。難怪他最近有點把持不住。 平心而論,趙武這次戰績太瘋狂了,連他自己都難以想象,騎兵的初次亮相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怪不得后來,趙武靈王采用簡單版本騎兵戰術,就已經使列國恐懼。 “我們的騎兵暫時還無法超越”,罵完了鄭國使者,心滿意足的田蘇回來,向趙武分析戰況:“大規模運用騎兵存在兩個障礙,它們不是個人努力就可以滿足的:第一需要大量的戰馬。普通的馬要訓練成戰馬,整個訓練過程中,要損傷或者淘汰好幾匹馬,其它的國家想仿效我們的騎兵,首先它需要一定的畜牧基礎,需要大面積的牧場,足夠的戰馬儲備。 第二就是人的因素,在訓練過程中,既有戰馬的損傷,也有人的損傷,列國是不會冒險讓他們優秀武士接受戰馬訓練的,所以他們即使獲得了我們的馬鞍與馬蹄鐵技術,也不可能仿效我們建立起一支大規模的騎兵。” 稍停,田蘇繼續說:“我問過鄭國人,我們丟棄的攻城器械果然被鄭國人研究了,他們還畫成圖紙,送給了楚國人,有了這些圖紙,楚國人獲得攻城技術不再是難題,所以我預計,攻城器械將很快大面積推廣,今后的攻守戰,將更加激烈……主上,我看你就別費心了,這座小城,在你的攻城器械下,根本守不住。” 趙武沒有在意田蘇的說法,他又問:“還有什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