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盛唐不遺憾》
第(1/3)頁
李安與陳龍等人一邊繼續逛街,一邊隨口吃著手里的鍋盔,街道上的路人,也有不少吃著鍋盔的,這是一種好吃且廉價的小飾品,是窮人的最愛。
因為街道上有牲畜來來往往的,所以,難免會有牲畜的糞便,衛生方面真的不敢恭維,但大唐的百姓早就熟悉了這一切,并不會覺得惡心,而且,牛馬驢的糞便都是干的,味道并不大,似乎一點也不會影響人們吃小吃的心情。
當然了,街道上也是有專門負責清理糞便的工作人員,他們干這活是沒有報酬的,因為這些糞便都是上好的肥料,都得到肥料了,那還有什么理由要錢呢?反正愿意免費干的一大堆,你不干自然有別人搶著干。
自從李安一出門開始,益州刺史麾下的人,就已經悄悄的跟著李安了,并立即派人回去匯報,告訴益州刺史,李安離開春光樓了。
“哦,李侍郎去大街上吃鍋盔?幾文錢一個的鍋盔?”
益州刺史驚訝道。
“可不是么,一口氣買了四個呢?與幾個護衛分著吃了。”
屬下開口說道。
“李侍郎居然喜歡吃鍋盔,鍋盔有什么好吃的。”
益州刺史說著,讓屬下去告訴節帥,然后,他自己先微服去大街上了,準備與李安來個偶遇。
鍋盔的個頭很大,雖然李安手里拿著一整個,但肯定是吃不完的,若是把這一個完整的大鍋盔吃完,估計一整天都不會再有任何胃口了,隨便吃幾口感受一下味道就可以了。
大部分路人也都是吃一小塊就把剩下的收起來,等餓了之后再吃,沒有人能把整個鍋盔全部吃下去,這里的鍋盔個頭很大,沒有人的肚子能盛這么多。
“陳龍,你覺得這個鍋盔味道如何?比京城的鍋盔好還是不好?”
李安將手里的鍋盔收起來,交給身后的護衛,并開口問道。
陳龍點頭道:“味道很香,還不錯,不過,咱京城的鍋盔也不差,咱京城的西和鍋盔一點也不比這個差。”
這個西和鍋盔,李安也是吃過的,味道確實不錯,而這種美味還有多個有意思的傳說,首先,相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常年征戰,糧草易間斷,成千上萬的士卒飯不能食,力不能足。
無奈,一軍士無意將面壓入頭盔,置于火上,烤之少許,烙成了一餅子,居然香酥可口!此餅者,邊薄,心厚、表面者鼓、能應當務之饑,亦能久存不壞,眾人青睞受贊賞不已,因像頭盔,于是就叫鍋盔。
還有一個傳說,說諸葛亮凱旋博望,歸回新野,命云長駐扎把守營地,適逢氣候干燥,田地久旱,馬困兵乏,糧草先行,怎么辦呢?為穩軍心,諸葛亮手捋胡須,低頭片刻,便計上眉頭,立即書信一封,多用干面,摻水少許,和成硬塊,大鍋炕干,得食為盔,以響軍士,關羽得到捷報,照之以做,果然渡過難關,立下了大功。從此,鍋盔便成為軍糧的必備之本,更成為一段流傳的佳話。
西和鍋盔的制作也是及其講究技術的,其設備是靠上下兩面均勻加熱的吊爐來上烤下烙,如此的操作,其特點有整體升溫,受熱均勻的效果,即使內部熟透,外部也不致于發焦,火色重者,黃里透棕紅,火色輕者,白里見乳黃,一刀切開,柔韌雪白,那酥軟程度猶如彈性很好海綿一般,噴香可口,美觀大方。
有人又將烙鍋分為三層。最上叫鱉蓋,中間叫火蓋,其下叫鑣,旁備設一烘鍋,烘鍋口內置一鐵網,烙前將三層鍋置于鍋圈上,在爐膛里生些許香砟子炭火,待炭火著到七八成時,用夾剪將大炭火夾于火蓋之上,中號炭夾到烘鍋鍋膛里,碎炭留在鑣底下,最后重新將三層鍋放到原處,即烙便可。
此時,還要講究勤翻勤轉,俗稱三番二轉,烙到火色均勻,皮面微鼓,皮底呈金黃時即熟,鍋盔的用料也是及其精致的,將小麥磨碎后提取其精粉,故而面粉白而韌,所含蛋白質高,香味誘人食欲,可謂察之讓人垂涎三尺,食之使人貪得無厭,聞之讓人清香撲鼻。
像這種鍋盔饃饃一般貯藏半個把月是不成問題的,它是出門外宿攜帶的好食品,又是親朋好友樸實的真情饋贈。因此,他很快地打出了市場,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食物。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宜君县|
南乐县|
和硕县|
黔西|
巴马|
和平区|
锡林郭勒盟|
保靖县|
盐亭县|
四会市|
闽侯县|
大洼县|
皋兰县|
闽侯县|
朝阳区|
德令哈市|
南投县|
八宿县|
武宣县|
德清县|
台湾省|
万宁市|
高清|
长沙县|
繁峙县|
安塞县|
刚察县|
四平市|
扎赉特旗|
武威市|
平山县|
荥阳市|
庆城县|
兰西县|
固始县|
榆林市|
房山区|
香港
|
遂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