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萬歷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京營官兵一萬先頭部隊在本次御邊平虜副總兵柴國柱的率領下先行出發,剩下四萬人的主力部隊將會在李成梁的帶領下,等準備好裝備和補給之后再行出發。 李成梁這一次也得到了武將出征的最高官銜——提督,一個可以和文官經略相提并論平級相對的職位。 而這個職位在此之前,只有現在的鎮南侯蕭如薰得到過,因此,李成梁也算是達成了自己的夙愿,他還是很高興的。 本來是很高興的。 按照土木堡以后的規定,軍隊出征是要讓文官當統帥的,武將只能當總兵官主將,但是不說之前蕭如薰曾經得到破例對待,李成梁的年紀放在那兒,七十歲的老將出征,文官里除了趙志皋誰還能比李成梁更有資歷? 于是文官們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給他提督銜讓他自己帶兵去打,以示朝廷對老臣老將的信任和寬慰,本來是好好兒的,只是在議論是否授予李成梁提督銜并且委任以單獨的統兵之權的時候,突然有個文官長嘆一聲—— 『向使蕭鎮南在此,何愁北虜不破?何以致老將七十尚需掛帥出征乎?』 這一句話說出來,李成梁的臉當時就黑了。 蕭如薰是大明萬歷朝第一名將的名頭已經坐實了好幾年了,李成梁當時的邊帥第一功也在蕭如薰過于輝煌的戰績之下變得黯然失色。 李成梁鎮守東北遼東多年,但是一直也沒能讓遼東賊寇變少,讓女真和蒙古的壓力減輕,反而越打越多。 他的功勞是越來越大,但是遼東局勢卻沒見的多好,因此才有人不斷提出他『養寇自重,居心叵測』的罪過要扳倒他。 和蕭如薰三戰滅兩國的戰績比起來,的確遜色不少,就算不說別的,一戰殲滅二十萬倭寇的戰績,足以讓蕭如薰名垂青史。 而李成梁的功績卻要加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永遠被人質疑他是否是『包藏禍心』,是否間接的使女真崛起,并且最終導致神州陸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