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行商困局-《逆清1845》
第(2/3)頁
“說的好?!?
潘正煒感慨道:“你能有這樣的胸懷,這件事也就成了一半,不過你想好從哪方面入手嗎?”
廣東工商界千頭萬緒,也可以說是一盤散沙,想要從中找到線頭并不容易。
趙源毫不猶豫道:“自然是十三行?!?
潘正煒緩緩點頭,臉上露出了一絲沉思。
廣州十三行固然已經日趨沒落,但此時卻未嘗不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當然,趙源想要從十三行入手,就必須要足夠了解目前廣州十三行所面對的內外困境,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解決的辦法。
在潘正煒看來,主要有兩方面的緣故,一是粵海關對于行商的壓迫和責任轉移,二則是鴉片戰爭以來越發強勢的外商集團競爭。
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正式開放海禁,特設粵、閩、江、浙四海關,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就關閉了其中的閩、江、浙三關,僅僅留下了粵海關對外貿易,而在鴉片戰爭前,粵海關并不直接管理來粵貿易的外國商人,而是通過特許商行十三行進行管理,這也奠定了十三行的特殊地位。
當然,隨著鴉片戰爭結束后,十三行壟斷對外貿易的制度被廢除,也就使得十三行失去了最大的優勢。但與此同時,粵海關對于行商的敲詐勒索卻始終沒有停止,其中更是涉及到多種名目。
首先,粵海關常常借征收稅餉及“規禮”名目敲詐勒索,其中名目更是多如牛毛,比如1801年,粵海關勒令加征貨物稅餉有294種,同年,行商每年備貢銀由5.5萬兩增至9.5萬兩,連嘉慶皇帝的五十歲大壽,行商也需要進貢12萬兩壽銀,60歲大壽須進貢13萬兩壽銀;
其次,粵海關針對行商們定下了一百多項規禮,其中各項規禮加起來就多達十余萬兩,以致于后來英國商人洪任輝向朝廷投訴粵海關勒索“規禮”的腐敗行為,引起了廣泛的熱潮。
再其次,粵海關還常常借捐款賑災的名義敲詐勒索,像曾經的粵海關監督佶山曾勒索逼迫行商第一首領、萬和行的蔡世文破產,以致于蔡吞服鴉片自殺,就連后來潘家也被勒索過,要求行商首領潘有度毫無理由的捐款五十萬兩銀子。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怡和行首領伍秉鑒,為了求得一份平安,接連從1801年至1843年,不得不向官吏賄賂和送禮,前后共達一千六百余萬兩,甚至在鴉片戰爭結束后,還被勒令舊行商償還條約規定的外商債務三百萬兩,其中伍家就要單獨承擔一百萬兩。而在伍家出了這一筆前后,粵海關卻仍然沒有放過他,繼續勒逼伍家償還煙價余款,導致伍秉鑒含恨而亡。
可以說,這樣長期持續的敲詐勒索在行商中是時長發生的,行商們為了保住身價財產,甚至還創設行傭基金,即從各行商進出口貨物交易中抽收款項,專門用來應對官府的勒索,而這一筆銀子后來又被官府挪走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河口市|
南陵县|
保康县|
和田市|
六枝特区|
离岛区|
习水县|
永顺县|
吴江市|
新沂市|
兴化市|
志丹县|
平塘县|
临邑县|
绥芬河市|
伊春市|
平罗县|
南江县|
柳林县|
红安县|
石柱|
鹤山市|
明溪县|
贞丰县|
乌兰察布市|
庆阳市|
鹤壁市|
永宁县|
阳曲县|
驻马店市|
喀喇沁旗|
乌拉特前旗|
梅州市|
鄯善县|
邵阳市|
右玉县|
呼和浩特市|
蓬溪县|
长阳|
南开区|
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