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陸時羨便是剛剛一不小心著了道,形式很簡單的知識考察選擇題,偏偏一點印象都沒有。 當然沒做出來固然存在客觀因素,但他對教材掌握的程度不夠深確是主觀因素。 他無法甩鍋,只能選擇接受。 “書本沒吃透。還得繼續看幾天。”陸時羨得出結論,將研讀教材列入了計劃里。 陸時羨再抬頭去看時間,距離吃飯還差點意思,今天的學習安排已經完成了。 陸時羨繼續拿出《植物學》開始研讀。 昨天的筆記還停留下在緒論里。 一般的人可能會跳過緒論直接看正文章節。 但陸時羨覺得這里面蘊含寶藏。 植物概述、生物分界、植物學內容和分科他已經溫習多遍,不必多說。 關鍵的就是植物學的發展簡史和趨勢及學習植物學的方法。 俗話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他不是不喜歡歷史,只是沒碰到感興趣的歷史罷了。 你問為什么周幽王出生年月多少,姓甚名誰,謚號是什么? 有多少人知道? 但若是問起周幽王怎么滅國的,基本上沒人不知道烽火戲諸侯。 同理而已。 歷史的意義并不局限于認識歷史,而是為現在的人們指引前進的方向、行動的綱領與工作的方法。 更深一層的意義便是對現在習以為常的方法論再度反思,在當下的歷史環境里,在如今的社會和科學的雙重結構制約下,能夠照著什么樣的目標前進,能夠做到什么樣的程度,并且如何去做。 至于緒論里學習植物學的方法都不必贅言了,畢竟作者都把飯喂到你嘴邊了,你偏要自己想辦法,那就仁者見仁了。 當他再次看到植物學的分科時,總是忍不住感嘆追求知識真理路上的永無止境。 僅僅是植物學就有分子植物學、代謝植物學、細胞及結構植物學......等11種分科。 而植物學又僅僅是生物學里的一個分支,由此可見求知的艱難。 最后看完了緒論,陸時羨一個知識點都沒有記錄,只是在上面輕輕寫上了幾個關鍵詞。 “興趣、想象力、生命層次。” “形態結構、功能和生長發育的各個過程;系統進化及自然分類的基本理論;植物識別的基本方法;各大類群的主要特征;種子植物常見科的主要特征和識別要點。” 上面的是學習的方法,下面的是學習的要點。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陸時羨一以貫之的學習方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