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阿娜日才心滿意足地落了座,催著敏若快將兩件袍子分別換上給她看看,兩件都看過之后,長嘆一聲,道:“你穿這這兩身衣裳之美,便宛如娥皇女英,叫人根本無法取其一而割舍另一個啊!” 敏若這回腦袋邊上真是要掛黑線了,她道:“你真該跟著容慈她們再上幾課來,瑞初都比你有文化!” 阿娜日嘿嘿就是笑,從草原走了一遭回來,她好像完全沒受到什么影響,就像是單純地回去探了一趟親。康熙降旨以她“純孝恪禮”為名晉封她為宣妃,她似乎也沒感到多么的驚喜,只是與敏若說長了月例,以后打牌的時候就不怕輸了。 她帶著足夠的傍身之物入宮,太皇太后生前也給她留下許多東西,她又怎會為銀錢發愁呢? 不過是玩笑罷了。 她額吉的人做的牛肉干風味確實還要勝過昔日太皇太后宮里,敏若挽著袖子決定再接再厲,在當年從太皇太后那偷師來的制肉方子上再做努力。 對于美食,她總是有無盡的耐心和興趣。 阿娜日作為“潑出去的水”,回來前死纏爛打從她額吉那討了制肉的方子來,見敏若擼袖子要開始研究,便帶著秘方來跟她一起探討。 康熙本打算冷眼旁觀晉了位的宣妃回宮之后會是怎樣的動作,結果她一頭扎進了永壽宮里跟著敏若研究怎么做風干牛肉干更好吃…… 嗯,不錯。 很實在。 康熙心里說不上是滿意還是好笑。 這就是科爾沁部乃至整個蒙古寄予厚望的娘娘,倒是跟他的貴妃學了好一身躲懶避嫌的能耐。 回到宮中,阿娜日很快又恢復了從前和敏若一起風花雪月咸魚躺的快樂生活,她當然不可能再跟著容慈她們一起學習了,自從她的漢文水平長進到能誦幾本歪詩、看懂時興的話本子,看傳奇曲子戲文的時候不會揪頭發,太皇太后便滿足了。 也有可能是意識到阿娜日已沒什么進步發展的空間,她再沒強求過阿娜日學習,阿娜日立刻就不學了,并且從那以后對“學習”二字敬而遠之,每每在窗外看敏若給容慈她們上課,小公主們一個個熱忱好學、書芳和黛瀾認真旁聽,她都忍不住咂舌。 這世上,竟還有人會喜歡那毫無意思、晦澀難懂的文字書籍? 阿娜日:我不是很懂。 而太皇太后崩逝之后,更是沒人管阿娜日學習的事了,她偶爾也會感到有些落寞,但讓她因為懷念太皇太后便認真學習書籍文字,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平時她常和太后在一處,太后對漢文,那是十竅通了九竅——一竅不通。這些年,太后一直都生活在布滿蒙古女人的圈子里,寧壽宮伺候的宮人都必須要會說蒙文的,康熙與太后也說蒙語,太后連滿語都半懂不懂聽起來全靠蒙,何況學習漢語? 這好像是以太皇太后為代表的蒙古勢力與順治、康熙一場無聲的角逐,但對太后而言,她不清楚那些政治爭端,她只知道她剛入宮時便不需要學滿語、漢語,身邊人都會與她說蒙語,當上太后就更不需要了,那又何必去學呢? 阿娜日當年學習漢文時痛苦的樣子讓太后如今想起還心懷惴惴,而阿娜日,她回蒙古走了一圈,對自己的文化水平充滿了和她實際水平不匹配的自信——她現在就是她們老博爾濟吉特家女人里最有文化的那一個! 尤其她拽兩句酸詩的時候,她額吉、阿布格額其格、額其格們如聽天書的神情,更是讓她自信心爆棚! 回到紫禁城之后的第二日,看著東偏殿里跟隨敏若讀書孜孜不倦的小公主、出口成章落筆揮揮灑灑便是千余字的大公主,阿娜日緊緊身上的小馬甲,悄悄溜回了正殿。 唉,得什么時候,才能再回老家當一趟“文化人”呢? 至于努力學習,在紫禁城里也當一當文化人……這個選項從來沒出現在阿娜日的腦海里過。 她對此頗為光棍地表示,她已經沒文化地活了這么多年了,虛榮心倒也不是時時刻刻都需要得到滿足。 她在宮里活得快樂自在點,就挺好。 敏若曾經生存所迫做過各種卷王,再次獲得寶貴生命后發誓躺平養老,容慈她們卷的時候她當然不卷!阿娜日這種想法與她頗為契合,她也沒有非要逼著阿娜日讀書。 從進入紫禁城的那一刻起,阿娜日的人生就已經注定了,在宮里讓自己過得快樂自在就比什么都好。 在躺平這一態度上,敏若與阿娜日高度契合,所以一般玩樂的新項目都是阿娜日和她一起的,包括研究吃食方子,也是阿娜日比較積極。 而書芳更喜歡在她宮里靜靜地坐著,練字讀書。她未曾與四妃爭搶宮權中更緊要的那一部分,揀了些看起來沒那么重要的地方、活計回來管著,每日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泡在敏若宮里。 書芳與阿娜日原本分工默契,三角形的友誼關系頗為穩定。然而敏若作為友誼的“海王”,這幾年又對黛瀾伸出友善之手,書芳與阿娜日并不反感黛瀾,黛瀾也不反感與她們接觸,三角形關系就轉變成了四角形。 在敏若的端水調和、不懈努力之下,也得宜于大家的性子都不錯,相處得也還算和睦。 只是偶爾,算是從小在敏若身邊長大的書芳“小朋友”,會有一種自己的領地被侵犯了的感覺。 尤其是在瑞初能拿筆之后已由二人轉變為三人的寫字時間,又增加了第四個人的時候。 書芳想了想,指揮宮人把她的椅子安放在敏若旁邊。 如果在兵法上講,應該是她和瑞初一左一右一起包了敏若的餃子。 被包圍住的敏若:“……” 就是……你們難道都不感覺有些擁擠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