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面對董小宛的催促,伊凡卻還是在發(fā)呆。 他在想,既然灌湯包的學習來源在董小宛這里,那他怎樣才能把它學到手呢? 肯定得先博得她的好感才行! 想了想,他開口了:“別急,一道真正的美味,講究色、香、味、形、意、養(yǎng),而一個合格的食客面對真正的美味,當然也不能牛嚼牡丹,否則就是對美味的唐突。” 伊凡身為廚師,還是對美食文化有過一番研究的,現(xiàn)在就算沒有系統(tǒng)的幫助,他也能勉強說出一番道理來。 這話立即又引起了董小宛的驚訝。 她早就覺得伊凡不像粗鄙的廚師,而更像是一個讀書人,現(xiàn)在他的話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色、香、味,形、意、養(yǎng)! 這幾個字還不是一般的讀書人能說得出來的! 她開始認真體·味這幾個字的味道。 因為接觸廚藝并不算太久,加上在這個年代,對于美食文化的吸取渠道又有限,董小宛在美食文化的理論知識方面還比較缺乏,伊凡所提的這幾個字讓她感覺非常新鮮。 這也讓她更加對伊凡產(chǎn)生了好奇心理,也開始真正期待伊凡的點評。 “從形來看,董小姐的灌湯包已經(jīng)做得精致到了極致,我相信再巧手的廚師,也只能做得如此。” 伊凡并沒有著急品嘗,而是先點評起來。 色香味,形意養(yǎng),這是品評美食的慣用方法。 在古代,美食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到了后世,隨著飲食業(yè)的發(fā)展,又慢慢加入了形、意、養(yǎng)。 這其中,形是從色中分割出來的,指的是美食的形狀以及裝飾。 伊凡不得不承認,眼前這個儀容精致但還略顯稚·嫩的董小宛有一雙巧手,這個灌湯包被她捏得美輪美奐,非常精致、完美,真的讓他挑不出任何毛病。 “從色來看,這灌湯包的面皮白中透亮,也稱得上是上品。” 伊凡給出了第二個評價。 當然,一個合格的美食品評家,不能只說好聽的,那樣會讓人覺得很假。 因此他又加了一句:“只不過,若是這面皮能換成晶瑩剔透的水晶面皮的話,應該更能勾起食客的食欲。” 董小宛驚訝地問道:“面皮還有水晶的嗎?” 伊凡愣了一下。 面皮怎么可能沒有水晶的? 在后世水晶包、水晶餃隨處可見啊! 莫非明代還不知水晶面皮的做法? 他看了看董小宛,又看了看在一邊好奇地聽著的鄭大廚,立即就印證了這一看法。 最起碼一點,董小宛和鄭大廚應該都不知道水晶面皮的做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