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平原全是熱帶雨林,不鏟除雨林,就沒有足夠的耕地。
獲取足夠的耕地,就要損失掉雨林。
唐國是這樣,金國也是這樣,蜀國也需要焚燒雨林,擴大耕地。
南美的雨林,從景泰三十六年開始,到景泰六十四年,二十八年內,雨林消失了65%。
這還是在中樞嚴格控制雨林數目的情況下呢。
唐國國內人口,有5%非漢族人口,主要有圖皮人、阿茲特克人、非洲裔黑人,和歐洲裔白人。
在四億基數下,5%就是一千萬人口。
唐國人信仰六種教派,除了傳統五教外,還有三千萬人口,信封媽祖,在唐國媽祖廟數量和大明持平。
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媽祖,已經成為大明第六教派。
當國內基教和伊教信仰碰撞的時候,唐王用媽祖廟中和二者,效果顯著,導致國內信仰媽祖人數比較多。
唐國三面環海,有山脈、高原、丘陵、平原、草原,地形豐富,降水豐沛。
唐王購買大量外夷奴隸,其實就是在訓練戰兵,為了征服南美做打算。
對于襄國橫亙于墨西哥灣上,毫無作為,唐王早就看他不順眼了,但唐王看不上小島,他想得到運河。
這條運河是南北美洲的生命線。
掌握這條運河的國家,就會成為美洲霸主。
所以,唐國暗戳戳訓練戰兵,準備爭霸。
唐國首都,建在山脈之中,亞馬孫雨林中間,本想選擇在大平原上建都,但思來想去,唐國還是放棄了,而是將國都建在山脈之間,并修建關隘,用大江大河做國都的防御線。
這幾年,唐國鋪設了全國鐵路,國都對全國的控制愈發嚴密。
朱佑杶志大才疏,在唐國的感受除了富裕外,沒別的感覺,朱見灄十分大方,送他一千畝雨林的木材。
可把朱佑杶給美壞了。
這些木材,運回國內售賣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完全忘記了大明的禁令,他直接花錢讓人砍伐,然后運回國。
朱見灄卻砍伐了幾十萬畝的雨林,反正上面有朱佑杶擋著,把雨林砍光了,責任推他身上便好了。
隨行官員,都收到了唐王的饋贈,只是雨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反正老皇帝也看不到,報個假數字糊弄糊弄他得了。
唐國別的不多,就木材多。
以前大明為修建大殿發愁,這幾年,大明建立六京,修建了無數宮殿,木材太便宜了。
這是用在明面上的,據說老皇帝有十幾萬個木材庫,儲存在全國各地,等以后建筑用。
別說皇家了,國內富戶,都在自己園子里儲存了海量的木材,囤著,等以后升值。
各個藩王,也有樣學樣,手上有成千上萬個木材庫,儲存木材。
可在唐國,木材實在太多了,根本不用儲存。
像歐洲、亞洲藩王,建造紫禁城用的木材,基本都是從南美進口的。
以前各地建寺廟建道觀都舍不得用大木頭,現在,隨便用,建教堂、清真寺、媽祖廟,敞開了用。
唐國僅靠出口木材,財政收入就已經過億了。
這樣一個三面環海的國家,船舶業是非常發達的,運輸業自然也不會差。
按理說,南美地區魚類資源非常豐富,捕魚業應該非常發達的。
恰恰相反。
南美捕魚業非常落后。
因為南美人不喜歡吃魚。
華人對水里游的喜愛程度,是不如路上跑的。
國內是路上跑的吃光了,才開始吃水里游的,再者也是換換口味,才愛上了海鮮,但海鮮還不是主食。
南美都是大陸移民,肯定先可路上跑的吃,這地方完全沒開發過,什么好吃的都有,水里游的還沒輪上呢。
早晚是一個都別想剩下,有明人的地方,啥都能吃光。
大明漁船倒是想來打撈。
但為了保護海洋,大明律嚴禁過度捕撈、跨區域捕撈,就是說,即便是公海,大明船支也不能跑到南美洲來捕撈的。
南美洲允許,問題是沒人吃啊。
出口吧,大明是不進口這些的,朝廷不允許。
其實是環境專家的呼吁,吵得中樞沒辦法,只能禁止進口,國內基本使用海產品養殖的。
等南美明人把地上跑的吃光了,肯定開始吃水里游的了。
大洋洲五國,也不太吃水里游的。
以前允許捕撈的時候,大洋洲、美洲捕撈業是比較發達的,近兩年徹底衰落了。
唐國的造船業最發達。
藩國繼藩的時候,都帶著寶船技術的,但這些技術基本都是大明淘汰的,是永樂朝的技術。
景泰朝的新技術,是有技術壁壘的。
唐國想搞運輸,就要在原有圖紙上進行技術革新。
自己搞得花多少錢呀?
唐國肯定從國內偷啊,當然了,自己也在偷偷研究船舶。
景泰六十年后,世界都說,唐國的船舶工人世界第一,大明反而來唐國招攬船工,船工水平的確比大明船工更厲害。
得到大明認證后,唐國徹底成為世界船支業霸主。
唐國在造運輸船的同時,也在悄悄造艦隊。
瓜亞基爾,在大唐叫西天門,也叫天門港,就是唐國最大的港口,有人傳出消息,聲稱唐國擁有十個大型艦隊。
消息一出,震驚全世界。
夏國和東越也開始悄悄造軍艦,美洲提前開啟了軍備競賽。
真金白銀變成了一艘艘軍艦。
景泰六十二年,整個美洲全部修通了鐵路,南北美洲也用鐵路連接到一起。
但是,襄國路段的鐵路,從開通后就沒運營過。
天天出事,不是爆炸就是泥石流,反正襄國段的鐵路,永遠無法運營,南北美洲是修通了鐵路,卻無法交融。
襄王再好玩樂,也知道自己最弱。
他在和唐國、豫國的邊界線上,埋了幾百萬顆地雷,綿延幾十公里,結果埋地雷的時候,工人操作失誤,炸死了不少工人,導致人盡皆知。
襄王不顧他國反對,就是埋地雷。
像東越、豫國、唐國也懶得理他,孤冢枯骨罷了。
唯一可惜的是,唐國足球并不發達,百姓對體育行業也不太熱衷,他們喜歡讀書,比較歧視白人和黑人,認為他們不學無術。
唐國是列國中最封建的一個國家,他們反對和異族聯姻,反對人種混合,反對新文化。
他們認為,應該恢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恢復傳統婚姻制度,恢復裹小腳制度,必須使用毛筆,必須尊重古文化,不許推行等等。
國內風氣極為保守。
這和唐王有直接關系,唐王是個很保守的人。
他反對女子拋頭露面,反對婚戀自由,反對牝雞司晨,反對……
所以在唐國,在街道上很少能見到沒有結婚的女子,即便剛結婚的年輕女子也很少,見到的更多是大媽和老太太。
這和大明完全不一樣。
大明鼓勵開放風氣,開放思想,放棄古禮,追求自由,追求夢想,擁抱正能量。
在大明,女子和男子一樣,不止是生活平等,政治上也是平等的,朝堂之中也有女子官員。
男子剪短頭發,不穿古袍,已經是風氣了。
女子自由婚配,勇敢為自己發聲,已經非常普遍了。
其次就是人種融合。
國內各族大融合,和白人、黑人混血,只要說漢話行漢文,就是漢人。
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大明跨種族混血人數,達到了1.7億。
這是歷朝歷代都不曾見過的事情。
朝野民間,都反對這種混血,很多認為應該維護漢人血統純正,如此混血下去,華夏還有漢人嗎?
即便是朝廷上,也反對這種混血。
包括太子,都是反對的。
因為這些混血嫁給了明人,會造成漢人血統進一步稀釋,甚至膚色都變了,長相也變了,到底是大明統治世界,還是其他人種統治大明啊?
東亞民族混血,沒有問題,因為大家長得本來就像,明人、朝人、倭人,本就是一個人種,長得很像。
東南亞人是一個人種,他們和明人有很大區別的,幾乎一眼就能看出不同來。
中亞、南亞、西亞,都是不同人種,長得都不一樣。
這種大范圍混血,會造成血統缺失。
可是,真較真的話,大明還有一個純種漢人了嗎?
民族融合,其實從漢朝就開始了,漢朝就開始化胡為漢,就說并州,住的就都是匈奴人,西北住的都是羌人,幽州住的很多胡人。
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還有一個漢人嗎?
匈奴鮮卑羌羯氐,五胡去哪了?最后不都變成了漢人嗎?
又經過南北朝。
就說李唐,唐太宗李世民都有一半鮮卑人的血統,可是,當時的鮮卑人,比漢人還漢人,完全看不出他們是胡人了。
宋遼金時期,遼人、女真人,最后不都混進了漢人血統了嗎?
蒙古人統治近百年,那時候中原還有一個純種漢人嗎?
沒有了呀。
到了大明,又接收了多少胡人,景泰前期,勛貴多少蒙人、后山人、女真人?不都進了漢人血統了嘛。
景泰朝就更亂了。
蒙、回、壯、苗、瑤、彝、傣、白、維、臓、索、朝、滿、倭,和漢人大融合。
老皇帝親自帶頭,瘋狂納各族美人,他四十一個兒子里,擁有華夏苗裔中所有血統,像美洲諸王,金王朱見湘、唐王朱見灄母妃都是倭人,夏王朱見漠母妃是壯人、大順王朱見溯母妃也是壯人,豫王朱見溏母妃是蒙人,襄王朱見渺母妃是混血,燕王朱見潯母妃是瑤人。
他的這些兒子,后宮里繼續納各族嬪妃。
孫子還是一樣納。
朝中官員呢,被老皇帝強制納妾,老皇帝讓各族每年往中樞送美人,賜給天下百官,逼著他們生孩子。
又讓朝中官員的女兒,嫁去各族,就說皇帝的公主,好幾個嫁給了各族人。
從景泰十二年開始,大融合便開始了,大明用了五十年,把華夏苗裔,全部變成了漢人。
大明進行地理大發現之后,眼睛直接轉向域外。
境內各族,民族概念已經十分模糊了,大家已經用地域劃分了,廣西人,貴州人,東北人來稱呼彼此了。
都忘記了你是什么族的?
大明身份證里,也沒有民族這個選項。
官方統稱華夏,偶爾稱漢族,這個漢族,包含大明境內所有民族,從狹義漢族變成了廣義漢族,甚至逐漸失去了狹義漢族這個概念,中華之地,全是漢,漢等同于華,全是廣義名詞。
而中華之地,這個概念在不斷擴大,從當初的兩京十三省,加入了東北、漠北、西北、西南。
又加入了百越、南洋、烏斯贜、西域。
隨著分封,這個概念進一步擴大,變成了亞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半個歐洲,全變成了中華之地。
到了景泰六十四年,華夏這個名詞,已經代表了整個世界,漢族,泛指在華夏地區活躍的人。
至于活躍的是誰,是什么膚色,什么種族,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說漢話行漢文,就是漢,就是華!
像百越之地,真的殺光了嗎?
不可能的呀,肯定有少數族裔的,他們也自動變成了漢族,大融合五十年后,他們還能記得自己是誰嗎?
不記得了呀!
官方從來不提民族,全世界各國官方行文里,都沒有民族這個概念,都統稱為漢。
像烏斯贜,本來就是喇嘛統治的地盤,當老皇帝用推廣黃教來換取喇嘛支持,他們自然就并入漢了。
在景泰四十年時,烏斯贜就廢除了自己的文字,全部通用漢文。
倭國,也廢除了文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