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但皇帝卻非常支持,不知道養了多少個團隊。
景泰十六年的時候,民間反對聲音太大,皇帝裁撤了一些部門,然后就徹底轉入地下。
很多外科手術醫生,礙于社會輿論,不得不改行去學中醫,或者去軍中當軍醫。
如今效命的,多是印度、帖木兒、歐羅巴等國人。
他們都被賜予了漢籍,娶了漢女為妻,在京師安家落戶。
沒有人知道,皇帝到底養了多少這樣的醫者,畢竟內帑是皇帝的私庫,花多少錢,只有皇帝自己知道。
但根據宮人酒后失言,說皇帝最少養了上萬個西夷醫者,研究外科手術,這個人數還在每年增加。
這輸血技術,就用了八年時間,逐步完善的。
好在用的是罪大惡極的奴隸,若用的是大明百姓,估計皇帝得被唾沫星子噴死。
“陛下,輸血技術沒用啊?!?
姚夔開口:“朝中公卿也不出血,民間百姓也治不起,軍中倒是有用,可血從何來?”
“說來說去,這就是一項沒用的技術?!?
“陛下,老臣勸您不要投錢研究了,此舉過于陰毒,自古以來哪有人換血呀?老臣聽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朝臣的反對聲,朱祁鈺都習慣了。
“此事容后再議。”
朱祁鈺跟他們解釋不清楚,等外科手術發展起來了,他們就知道現在投入的資金多么劃算。
姚夔無語,就知道皇帝聽不進去。
“諸卿,朕在想,提升人口數量,是好事還是壞事?”
中樞的很多政策,都在提高民間人口。
“啟稟陛下,老臣覺得,人口提升弊大于利。”
彭時直言不諱:“主要原因是大明抗災能力太弱了,一旦出現三年大旱,或多年災荒,龐大的人口數量,就會瞬間覆滅王朝?!?
“老臣還是認為,人口維持在一個常數比較好?!?
“根據戶部這幾年調查顯示,老年人壽命延長了三年左右,是日子過得好的緣故?!?
“明人平均壽命在40歲到45歲之間,如今推到了43到48歲之間。”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
“意味著這三年里,多出幾千萬人在吃閑飯?!?
彭時苦笑:“若人口維持在三億,大明生活還算富裕,可近幾年新生兒是翻倍的上漲,隨著中樞利于人口政策頒布,人口更是翻幾倍的上漲?!?
“老臣預估,大明會在景泰三十年,人口達到了恐怖的八億!”
“而這里面,以嬰幼兒為主,可能會出現四億嬰幼兒,兩億老人,僅靠兩億青壯年勞動,抗壓能力就更弱了,一旦出現天災人害,那就是易子相食?!?
彭時的話,惹得朝臣肅然。
耿九疇接口道:“彭閣老說的沒錯,但還漏算了一條?!?
“大明的糧食供應,有一部分是從印度購買來的,一旦斷了外貿,大明會立刻打回原樣?!?
“民間肉食量增加,畜牧業是最費糧食的產業。”
“富裕人家,粗糧用來喂牲口,貧困人家也能靠粗細搭配,填飽肚子?!?
“這幾年天公作美,年年豐收?!?
“但北方越來越冷了,糧食歉收情況確實有,因為北方耕地面積廣大,不太看得出來,所以沒有顯現?!?
“一旦災年來了,大明運行的生態會立刻崩盤,如血崩一般迅速。”
“所以老臣認為,不能再增加人口了。”
“不僅不能增加,還要繼續往外移?!?
耿九疇的話,惹得朝臣全都點頭同意。
“現在移民難啊。”
李賢道:“前幾年容易,那是因為咱們屠了很多地方,空出來大量田產地產,不用開發就直接能用。”
“現在移民,要開墾新地?!?
“誰愿意去開墾新地呀?就算給充足的農具,最少需要十年時間吧?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一代人就沒了!”
“愿意走的,已經移走了,剩下的都是不愿意走的,混吃等死的懶漢閑漢。”
“但咱們日子過得好啊,那些懶漢閑漢娶不到漢女,也能娶到夷女?!?
“夷女嫁過來,不止不敢督促丈夫向上,還得任勞任怨,否則就是棍棒伺候?!?
李賢冷笑道:“去年,中樞開始強制移民,很多人以死抵抗,打死了多少人?移過去后呢?他們根本就不開墾,而是想方設法的往富裕地方跑。”
“大明為了繁榮經濟,允許百姓流動?!?
“可這一流動,就助長了這些別有用心之徒,從新地逃回來,回老家繼續混吃等死,這樣的蛀蟲,各地都有?!?
“現在是移民越來越難,除非中樞強制?!?
商輅立刻否決:“絕不能強制了,天下好不容易承平,百姓過上了安生日子,再強制移民,鬧得天怒人怨,可不行了。”
“是啊,強制是不行了,現在連征兵移民都不行了?!?
李賢苦笑:“這些年,中樞把百姓家中的二兒子都征走了,難道還逼著百姓把老三、老四都貢獻出來嗎?這不逼著人家造反嗎?”
“老臣看吶,移民開拓新地,越來越難?!?
“絕不能再讓民間人口增長了?!?
彭時接口道:“楚王不是要就藩了嗎?稀缺人口,正好,把民間的懶漢閑漢,逃回來的人,統統抓起來,全都送去非洲。”
李賢點點頭,覺得此事可行。
朱祁鈺聽著認真,緩緩道:“有沒有這樣一條思路?中樞成立一個墾殖公司,雇傭百姓把一塊生地開墾熟了,然后再招募移民,過來吃現成的就行?!?
“陛下,那您打算投入多少呀?”
李賢問:“投入多了,咱們白分土地給百姓,那是虧本的呀,前幾年虧本一些可以,為了快速占領新地嘛?!?
“現在新地,都是邊邊角角的爛地,墾殖完全虧本,送都送不出去,重點是百姓富裕了,不愿意去新地了。”
這倒是實情。
像蒙古都司、捕魚兒海省,突厥、韃靼四個省,冷得能吐血,冬天零下四十度是暖和天,零下五十度正常。
開墾有什么用啊?
好地方都已經開墾出來了,像黑龍江和吉林,都是富饒的黑土地,開墾出幾百萬畝良田,肯定不缺人呀。
修一條公路,駐兵,派流官過去漢化野人,就可以了。
移民過去負擔太重。
“照這么說,暫時是不能搞移民了?”朱祁鈺語氣低落,百姓太富不是什么好事。
就讓百姓勉強吃飽,還吃不太飽,是最好管的。
吃得飽了,日子太好過了,他們就會鬧幺蛾子。
十年前強行移民拆分,民間怨言不大,因為太窮了,中樞答應點好政策,就愿意去新地,吃苦耐勞的干,把一塊塊新地開墾出來。
現在家里吃飽飯了,憑啥走?。繎{啥讓我開墾荒地呀?憑什么?
“想個辦法,推進移民吧?!敝炱钼曇矡o奈。
真沒轍。
而且隨著工業化的誕生、推進,就會形成虹吸效應,城市化,邊疆省人口會越來越少。
所以朱祁鈺是希望百姓多生,孩子足夠多,當地肯定不夠吃呀,只能移民邊疆省。
但種植經濟靠天吃飯,災年還多,只要一場饑荒,就把現在看似富庶的百姓打回原形。
說完了事。
朝臣返回府衙辦公。
朱祁鈺卻收到一封軍報,說范廣手下的西征軍思鄉情緒嚴重,不想在西域打仗了,想回家,軍中思鄉情緒極大。
這是軍吏司直接送上來的,上面有歪歪扭扭的名字,是很多軍官的親筆簽名。
這件事,朱祁鈺必須重視。
他把謝遷、王華宣來。
同時也在思索,這是范廣失去了軍心?所以底層軍官越級稟報?
朱祁鈺擔心自己和底層徹底失去聯系,所以開通了軍吏司這條專線,是皇帝和底層軍官直接聯系的渠道。
皇帝嚴令,軍吏司不許有瞞報,任何瞞報行為,皆被誅族。
這些年稟報上來的次數不多,但每次都是大事。
“陛下,這是大事?!?
謝遷無比認真道:“西征軍厭戰情緒蔓延,對異鄉感到恐懼,是以才越級稟報,此事若不重視,微臣擔心西征軍會就地叛亂。”
王華道:“可能是伊國公戰敗,看見同袍埋骨異鄉,軍中出現了強烈的抵抗情緒?!?
其實,大明軍人很賺錢的。
軍功封爵就不說了,官職父死子繼,衛所制基本廢除了,官兵是征募的。
吃軍餉和補貼,吃穿用度全是軍中負擔。
戰場上的繳獲,銀錢全歸個人所有,中樞是不要的,他們只需要走驛站,把錢寄回來就行。
皇帝優待軍人,不停提升軍人的社會地位,給戰隕的軍人立碑,安置傷殘軍人,退役后不止拿到退役金,還會安排到基層工作。
大明軍人高達1700萬,但上過戰場的只有200萬,多是以征兵的方式移民。
所以當一名大明軍人,是光榮的是富裕的,一年軍餉能娶一個媳婦,算上林林總總的補貼,一年娶兩個沒問題。
“若不重要,軍吏司不會上疏給朕的?!敝炱钼暤?。
軍中設有軍紀司、軍吏司和軍事法庭,其中軍紀司隸屬于軍機處,軍吏司和軍事法庭隸屬于兵部。
“你們說,該把軍隊詔回來嗎?”朱祁鈺問。
“陛下,微臣以為若詔回這一批,戍邊軍將都會向中樞哭訴,進而尋求回鄉的機會?!?
謝遷斟酌著道:“但不詔回來的話,微臣擔心西征軍會就地造反,大明西進策略恐怕會受到影響。”
“不如換個名頭,以獎賞西征軍立下戰功,允準其回家過年的名頭。”
朱祁鈺覺得也行,只是這軍隊來回運輸,靡費巨大,這是凈虧損。
可不調回來也不行。
皇帝這些年包裝自己,優待軍人,現在軍人集體上疏,請求回鄉,皇帝若不答應,人設豈不崩塌了?
關鍵這支西征軍中,有很多蒙人、女真人和索倫人,一旦皇帝置之不理,很快就會崩潰。
不止不能不管,還要快,用最快的速度回信。
“如果回家過年的先例一開,駐扎在其他邊疆上的軍將呢?難道也要一年一輪換嗎?”
王華覺得這個名頭不行。
朱祁鈺擺擺手:“就用這個名頭,明年就頒布政策,戍邊軍將,三年輪值一次,中間允許軍將休半個月探親假,中樞給發一筆探親補貼?!?
“陛下,這得多少錢???”謝遷臉色直接變了。
這種邊疆,指的是蒙古都司、捕魚兒海、突厥、韃靼這幾個地方,正常是十年輪值,改成三年,靡費巨大。
“不止是花錢的事,萬一路上逃了呢?”王華道。
逃兵在任何時代都是很多的。
“想想辦法吧,過幾年北疆就有人口了,建立衛所就好了?!敝炱钼曨^疼。
范廣軍中的西征軍有七萬人,這要是全回來,再送七萬人過去,比打一場大仗花的都多。
孫原貞也聽說了集體上疏,快步來到養心殿。
“陛下,此先例不能開,誰戍邊沒點困難啊?想家就集體上疏,那么還當什么兵?”
“有困難就喊苦喊累,當什么兵?”
“陛下,您開了這次先例,邊疆各省都會有兵卒集體上疏,請求回家?!?
“中樞把這些人送去,花了多少錢不說了,他們走了,萬一邊疆胡人造反了怎么辦?”
“苦?干什么不苦?家有什么可想的,若是真想家,就把他們家人都送去西域,正好當做移民。”
孫原貞氣壞了。
若沒走軍吏司,上疏先送到兵部,他直接給否決了,想家就忍著,當兵吃餉就得打仗,想家就犯法。
“孫卿勿怒?!?
朱祁鈺苦笑著擺擺手:“戍邊確實苦,這次看見同袍埋骨他鄉,心理受到沖擊,想回來很正常?!?
“他們敢越過范廣,向朕直接哭訴,說明真的苦得不能再苦了。”
“中樞也該理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