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邊永居住在暹羅,已有兩年了。
以前,大明和暹羅并不接壤,暹羅奉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奉大明為宗主國,其實是扯著大明虎皮為自己謀利益。
現在不一樣了,大明和暹羅接壤。
而且,大明名聲不好,明人擅屠,令暹羅上下畏之如虎。
明皇更是霸道,強令暹羅派人為其耕種,又派人來暹羅勒索糧食,如今又欲索要奴隸。
暹羅朝堂上下,皆對明人十分氣憤,皆揚言要和大明打一仗。
而高宗本打崩城防軍的余威,已經散去。
暹羅人記吃不記打,又覺得自己行了。
閑暇時間,邊永寫了一本《交趾雨季居行指南》,在暹羅沒法刊印,他就派人將手稿送到交趾,請夏塤幫他刊印。
他和夏塤曾經在軍機處共事過,彼此熟稔。
而夏塤正在行軍打仗,讀完這本書后,幫邊永謄寫了序文,并校對一番,才送去驩州刊印,并登報宣傳。
初時,邊永也受不了如此漫長的雨季。
他習慣了繁忙,一年無休止的繁忙,忽然有半年時間,被迫待在家里,所有工作被迫停止,就為了躲避雨季。
而人在經過繁忙的旱季,又進入休閑的雨季,驟忙驟松,會使人變得懈怠、懶惰,這是天性使然。
邊永在書中,詳細論述了雨季會給人的性格造成何等影響,應該如何防范等等。
而他這篇手稿,正在被暹王拉梅萱閱讀。
拉梅萱還改了個漢名,叫劉珪。
之所以姓劉,因為姓劉的皇帝多,本想叫劉裕的,卻遭到邊永的駁斥,認為那是皇帝的名諱,不允許冒犯。
劉裕被奉入帝王廟,可不是你撮爾小國國主能叫的。
所以拉梅萱就以劉裕自比,把皇帝比成司馬德光,他早晚扒了司馬德光的皮。
大明將順化、廣南、廣治,以及從老撾割讓的土地,合并建立南柯府。
南柯府知府,如今空懸,但邊永得知是御史秦纮來擔任知府。
南柯府西部,陳兵三萬,防備柬埔寨、老撾和暹羅。
南柯府的建造,皆由三國派工匠來建造,當然了,這是拉梅萱劉珪巴不得的事情,他們想破解大明建筑的秘密。
然而,城池等建造,皆由三國奴隸完成。
軍事防御,則由大明的奴隸完成,并不許三國人觀看。
不過,大明先進的建筑經驗,也被他們學到手了,劉珪打算修建漢城,并改都城大城改名為漢城。
又聽說朝鮮的漢城,被大明一把火焚燒后,頓時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是叫大城吧。
暹羅上下,都在改漢名,穿漢衣,進行漢化。
蓋因大明強盛,就如日光般熾熱,照得屬國睜不開眼睛。
僅景泰十年到景泰十一年,來到暹羅做生意的商人,高達三萬人,雙方使團各出使七次,彼此加深熟悉。
其實是大明加深對暹羅的經濟控制。
在景泰十一年四月,派來一支由翰林院組成的進士使團,有72位進士,帶著淵博的知識來到暹羅王都。
幫助暹羅進行漢化。
最重要的是,給暹羅帶來了的紙!
沒錯,暹羅還在用貝葉,紙張皆是從大明進口的。
暹羅自愿漢化,大皇帝則賜下紙張技術,讓明商來暹羅開辦造紙廠,讓暹羅高層用上潔白的紙張。
明商還傳來墨和筆,教暹羅高層書寫漢文。
摒棄自己的文字,官方文字一概使用漢文。
劉珪是半主動漢化的。
他被高宗本強兵壓制,被迫使用景泰十一年的年號,放棄自己的年號。
而大明打通了暹羅的通道,彼此接壤,成為鄰國。
從老撾借地之后,暹羅不是沒和明軍打過仗,而是明軍之強,世所罕見,暹羅軍真不是對手。
所以,劉珪主動漢化,一是謀求大明先進的技術;二是想從大明購買軍械。
他認為明軍強在軍械,而非軍卒素質。
大皇帝已經賜下兩千支火銃,并愿意賣火銃給暹羅。
收到火銃,拉梅萱立刻改了漢名,就叫劉珪。
并尋機購買大量火銃,他派遣使團去交涉。
“天使,孤的使臣回國,言稱皇帝陛下并未在京師,而巡幸南京了,朝中做主的是內閣。”
劉珪帶著幾分疑惑:“皇帝陛下,就不怕大權旁落嗎?”
他說著蹩腳的漢語,偶爾還夾雜幾句暹羅語。
邊永如今非常精通暹羅語言,甚至還精通幾門方言。
他不止和暹羅官方交流,還和一些部落進行貿易。
對暹羅的了解,他可能比暹羅王深刻。
“王上有所不知,我天朝法度,丞相之權歸于內閣,而閣臣地位不高,屬于陛下的秘書,乃陛下欽命;”
“而文武分治,彼此制衡,閣臣雖行相權,卻無丞相實權;”
“而且,我天朝尚有五法司,都察院、監察司監督百官,誰敢竊取皇權,當被彈劾,即便皇帝遠在南京,照樣掌握天下局勢。”
邊永詳細剖析,大明的權力構建。
皇帝已經下旨,推動三國漢化,并派來七十二個翰林院進士,還有一些民間學者,被征召派來暹羅,幫助暹羅漢化。
劉珪緩緩點頭:“就是說,皇帝陛下永遠不會君權旁落?”
“沒有丞相,自然就沒有權臣,而文居武之上,謹防武將割據,形成藩鎮。”
“軍中又實行衛所制,兵不識將,只認皇命,不認其他,是以陛下永掌君權,天下權力盡歸于宮中。”
“而且,陛下甚是勤政,陛下日日早朝,即便生病也不曾輟朝一日,每日批閱上萬道奏疏,勤政不亞于太祖皇帝,甚至天下臣子都擔心陛下的身體。”
說到這里,邊永十分驕傲:“陛下又行仁道,愛百姓如親子,不嗜奢華,不嗜美色,對天下寬仁,深知民間疾苦。”
“據我所知,陛下即便在南京,也日日看奏疏,在路上得知百姓疾苦,夜夜睡不好覺。”
“如此寬仁勤政的皇帝,自然得到天下人的愛戴。”
劉珪一聽大明皇帝勤政,就腦仁疼。
他也算是明君了,但每日批閱一個時辰的奏疏,就累得叫苦連天,大明皇帝最少批閱四個時辰奏疏,這是什么精力啊?難道他沒有妃子嗎?
“陛下宮中雨露均沾,妃嬪皆有子嗣,如今已有十余位龍子了。”
邊永以皇帝為榮:“像我這樣的人,在大明多如牛毛,但陛下卻肯相信我,任命我出使安南、暹羅等地,方才展示我的才華,陛下具有識人之明,用人之量。”
劉珪腦仁疼,大皇帝什么時候死呢?我想當劉裕啊。
“陛下正值盛年,陛下弱冠繼位,如今才而立年華,又極為自律,不嗜酒瑟,這是帝王長壽之象啊。”
沃日!
劉珪掩面嘆息,他今年四十多了,能活過三十歲的人嗎?
哪有君王不好色?
我恨不得天天不起床。
“天使,您認為我大城能形成天朝權力構架嗎?”劉珪滿臉希冀,他也想當一個有絕對皇權的帝王。
能換一個問題嗎?
邊永犯難啊。
“天使為何這副表情?我大城也是中樞集權,天下權力盡出宮中,如何不行?”劉珪不樂意了。
大成王朝,開始是松散的聯盟建立的國家。
后來是一點點收權,形成集權國家。
而收權,只是表面現象,靠政治手段懷柔收權得到的大一統,就等于股份制公司,暹羅王只是董事長而已。
而大明屬于獨資創業公司,太祖皇帝篳路藍縷創造出來的,占有極強的先天優勢。
暹羅,一旦動搖舊貴族的實權,就會爆發內亂,有點像是門閥世家制,但他們的舊貴族是春秋戰國的舊貴族,處于半奴隸制,比門閥還不如。
大明地方掌權的士紳,是沒有能力反抗中樞的,所以皇帝掌絕對權柄。
暹羅王劉珪也不是有絕對能力的皇帝,根本不可能蕩清暹羅境內全部舊貴族,建立一個新的大成王朝。
“王上,其實效仿大明建立統治,能讓您的王權,悠長綿久。”
滾!
劉珪沒動力了。
效仿大明構建權力體制,不能讓我像大明皇帝那樣擁有絕對權力,那我折騰什么?
我不折騰,難道就不能國祚綿延了?
還是一樣嘛!
邊永悻悻而歸。
進士團,以祁順為首。
正在暹羅朝堂上長袖善舞,極力推行漢化,方方面面效仿大明構建權力體系。
兩天后,祁順找到邊永,問他跟暹王說什么了?
“邊大使,您也太實在了?”
祁順十分無語:“暹羅亂起來,對咱們才有利呀,咱們是明人,漢化暹羅,就是為了以后統治暹羅而已!”
邊永不吭聲,他以大明為榮耀,不希望榮耀因為陰暗而出現污點。
“罷了,此事你不必再參與了,等雨季過去,就請使團繼續西行,出使阿瓦吧。”
阿瓦和勃固,是緬甸的兩個國家,阿瓦在上,被稱為上緬甸,勃固在下,是下緬甸。
勃固在大明翻譯成白古。
兩個王朝,因為長達四十年的戰爭,使得兩國耗盡元氣,如今正處于喘息的時候。
是大明的宣慰司,和大明關系自然算是不錯的,當然了,只要大明強,和哪國關系都不錯。
“好吧。”
邊永知道,祁順不會允許他破壞推行暹羅漢化的。
這是皇帝的命令。
漢化的暹羅,等占領后,更容易統治。
“邊大使,緬甸兩國,并非強國,但根據暹羅史書來看,戰爭潛力是巨大的,其國國民甚是擅長征戰。”
祁順囑咐道:“到了阿瓦、勃固,要以交好為主。”
“我知道的。”
要等雨季過去,皇帝還會派人送來大批賞賜物,然后使團就要西行了。
這段時間,邊永就不能入宮面見暹羅王了。
而另一支使團,從北京出發,穿行中南諸國,于景泰十一年八月,抵達身毒。
這支使團,是皇帝欽命的,大使是陳嘉猷。
陳嘉猷是景泰二年進士,會試第一名!
景泰二年,可是赫赫有名的科舉大年,涌現出無數人才,比如現在皇帝重用的王越、余子俊、柯潛、牟奉、林鶚、和維、楊守陳、章格、夏塤、高明、秦纮等等,全是景泰二年進士。
出使身毒,是陳嘉猷自告奮勇,皇帝初時并不同意,因為陳嘉猷在軍機處擔任行走,甚有才華,皇帝甚愛之。
但是,陳嘉猷竭力說服皇帝,認為出使身毒,當派進士,又是陛下近臣,才能在身毒縱橫捭闔。
景泰九年年末,定下來出使身毒。
于景泰十年三月使團離開北京,足足走了一年零五個月,到訪中南所有國家,最終抵達身毒。
如今控制北身毒的是一個全新的政權。
陳嘉猷翻譯為羅第王朝,于景泰二年建立。
這樣一個年輕的政權,在陳嘉猷眼里,竟顯得垂垂老矣。
第一任國王巴赫魯爾·羅第,是賽義德王朝信德總督,奪取了首都德里,就建立了新王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