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18世紀開始,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的50年代,萊茵蘭地區(qū)都是困擾法德兩國關系的重大問題,由此引發(fā)過一系列戰(zhàn)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萊茵蘭不僅是個地理名詞,更像是歷史名詞與政治(外交)名詞。 事實上,萊茵蘭的全稱,應該是叫做“神圣羅馬帝國在萊茵河左岸不可分割的德意志領土”。 這里有了兩個國家或是地域的概念,神圣羅馬帝國與德意志。從理論上來說,德意志各諸侯國,外加普魯士與奧地利控制下的非德語區(qū),諸如已亡國的波蘭、波西米亞、匈牙利與部分巴爾干半島,就是神圣羅馬帝國的地盤。 至于所謂的德意志領土,依照那位“小胡子”的詮釋,任何說德語的人生活的地域就是德意志領土。但事實并非如此,比如說瑞典控制的西波美拉尼亞,法國人占領的洛林與薩爾薩斯地區(qū)。 等到1792年9月,革-命的法國贏得了瓦爾密大捷后,位于萊茵河左岸的萊茵蘭,就再度成為法德兩國的重點交戰(zhàn)區(qū)域。 無論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他們將看到的有用的所有東西都拿走:馬匹、草料、馬車、糧食、牲畜。各國部隊隨意駐扎在居民家中,并毫無愧疚地搶劫虐待自己的房東。那些體格強健的男子和男童被調去強迫參加勞動,如挖掘防御工事、構筑營房。 從1792年10月到1795年9月,革-命法國與普奧聯(lián)軍為核心的神圣羅馬帝國-軍隊在萊茵蘭地區(qū),打了長達3年的殘酷拉鋸戰(zhàn)。 好在革-命的法國以其龐大的兵源,高效的組織能力,最終贏得了尼德蘭(比利時、荷蘭)與萊茵蘭兩地的勝利。 1795年之后,萊茵蘭戰(zhàn)爭的逐漸平息,與更有秩序的局面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來說,意味著法國人的剝削變得更為體系化。 那是強制性借款和軍事稅收就在此時實施,軍事征調現(xiàn)在有了付款,不過支付的是一堆堆的指券。當然,用指券繳納巴黎政-府規(guī)定的新稅是不受歡迎的。 法國針對萊茵蘭地區(qū)的很多不當之舉,安德魯自然是心知肚明,但他難以干涉,或是公開的予以制止。 畢竟,他自己就是一個出生在法國的德意志貴族后裔,而且還是霍恩索倫家族正式承認的家族成員。 身處“瓜田李下”的安德魯,也只能小心翼翼的隨大流,竭力減少在萊茵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免被無處不在的政敵抓住了把柄。等到安德魯羽翼豐滿之際,他才會考慮出手解決一直懸而未決的法德領土。 隨著普魯士等北德意志諸侯與革-命法國先后達成和平協(xié)議,不甘心的奧地利軍隊也只能帶領德意志諸侯軍隊,龜縮于萊茵河左岸的最后一個據(jù)點,美因茨。 歷史書籍中,法蘭西的第一個姊妹共和國(也叫傀儡共和國),是1795年,由尼德蘭(荷蘭)改造而成的巴達維亞共和國。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革-命軍在法蘭西之外建立的最早共和國,是美因茨共和國。 1792年9月,瓦爾密大捷之后,普法聯(lián)軍狼狽逃出法國,損失過半,無力抵抗法國革-命軍的大規(guī)模反攻。 那時候,萊茵軍團一部在屈斯蒂納將軍的率領下長驅直入,于1792年10月21日攻陷普法爾茨地區(qū),占領了選侯轄區(qū)美因茨,選侯埃爾塔被迫流亡。 等到法軍占領美因茨后,在屈斯蒂納的支持下,美因茨的雅各賓派俱樂部主導了在占領區(qū)推進民主、共和統(tǒng)治秩序的草創(chuàng)工作。不久,萊茵河左岸許多城市紛紛響應,主要包括施佩耶爾、沃爾姆斯和賓根等城市,為共和國的建立贏得了必要的群眾基礎。 1792年12月15日巴黎的國民會議通過“巴黎法令”,要求法國革-命軍控制的占領區(qū)的統(tǒng)治權由國民會議的特派員全權負責,以保障在這些地區(qū)順利建立法國式的民主秩序。 于是在法國人的干預下,1793年初萊茵河左岸開始籌備新的政-府機構和憲法,130名代表前往美因茨參加立憲會議。 3月17日,代表們選舉產(chǎn)生了第一屆議會“萊茵河-德意志國民會議”,正式宣布萊茵河左岸地區(qū)組建共和國。隨后,新的國民會議還通過了幾項重要法案。 實際上從1793年4月起,普魯士軍隊就開始在美因茨郊外駐扎,并不斷向城中開炮。“美因茨共和國”一直處于戰(zhàn)火的夾縫之中,基本上已經(jīng)名存實亡。 由于寡不敵眾,7月23日美因茨守軍被迫投降。之后,共和國期間通過的各項法令被廢除,舊有的統(tǒng)治秩序得到恢復,選侯埃爾塔重返美因茨,“美因茨共和國”的歷史就此終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