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恪繼續(xù)道:“登基大典暫且擱置,咱們是知道緣由,可今天的事情,總該有個尾啊?” “若是放在史書上,該怎么寫?” 縮著頭當鴕鳥的楊仲瞬間明白了,今天這事兒,得有個定性。 宇文拜雖然篡逆,但確實是唯一能夠阻擋東胡大軍的猛男,是三軍的主心骨。 如果將宇文拜的死訊傳出去,不僅將士們心中忐忑,東胡大軍也必然加強猛攻,到時候想要守城就更難了。 而且群臣的表現(xiàn)也實在欠佳,都有人公然謀逆了,竟然沒有動作。 還得皇帝親自出手,一箭把反賊射死,這事兒要傳到民間,不僅離心離德,還會被有心人利用。 楊仲覺得,自己必須得出面了,他站出列,斟酌良久,道: “輔政大臣宇文拜,以下犯上,僭越謀逆,群臣奮勇殺賊,其斃于亂軍之中。” 楊仲開了個高級美顏,純度百分百,這么一改,就成了逆賊造反,群臣激憤,一擁而上,把逆賊干死了。 不僅描寫了群臣的忠勇,還抹去了皇帝親自殺人時的孤立無援,傳出去了,那也是朝廷鐵板一塊。 快亡國了還上下一心,合力殺賊,大漢之亡,非君臣之過! 多好聽! “是這么回事嗎?” 劉恪冷不丁一句,問的群臣無言,當然不是這么回事,但它就得是這么回事! “太史令何在?你來說,今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大漢還是很重視編史的,南遷之后,就更加重視了。 大小朝事、政令,雖然還未成書,但記載的事無巨細。 等來年被東胡滅了國,有自家編的史,還有機會美化一兩句,不至于遺臭萬年。 太史令蕭元常,年不過三十,清瘦端莊,眉頭緊鎖,像是一直在琢磨著什么,見皇帝點著自己名,便出列答道: “新帝繼位,改元昭武,然權臣宇文拜當朝謀逆,文武百官懼其威勢,畏縮不前,幸有新帝神射,箭誅逆賊。” “好!” 劉恪一拍桌案,厲聲道:“就得這么記!” 群臣不禁望向簫元常,你簫元常方才表現(xiàn)得很好嗎? 也就岳少謙一人稱得上忠肝義膽,剩下所有人都一個水平的臭魚爛蝦,放到后世,少說也得惹來兩句口誅筆伐! 簫元常面色如常,是的,這么定性,顯得大家都很不堪。 但他既然在太史令這個位置上,職責所在,可以美化歷史,不能篡改歷史。 已經(jīng)對不起皇帝了,不能再對不起官職。 見群臣如此,劉恪的語氣稍稍緩和了一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