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四章 揭曉謎底-《怒海覆清1852》
第(3/3)頁
華族在建立之初,便以自耕農(nóng)作為自身的統(tǒng)治基礎(chǔ)。自耕農(nóng)們一旦擁有了充足的農(nóng)田,便能爆發(fā)出巨大的生產(chǎn)力。
隨著物質(zhì)基礎(chǔ)的不斷提升,他們生育的意愿也會變得極為高漲。故而,在華族的家庭中,生育五個以上孩子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少有家庭僅僅生育一兩個孩子。
照此速度發(fā)展下去,只要一二十年的光景,華族的人口便將突破十億大關(guān)。而當下,全世界的人口加在一起也不過十幾億。眾多洋人的有識之士已然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紛紛撰寫大量關(guān)于華族威脅論的文章,極力營造出一種對華族的恐懼仇恨氛圍,同時還不間斷地對本國的民眾進行洗腦,妄圖使他們更加仇視華族。
在這樣復(fù)雜而又艱難的外交環(huán)境下,容閎的工作變得異常棘手。
他只能困守在幾個相對友好的中歐國家,平日里出門之時,都不得不帶上大量的安保人員,以防不測。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里,他一直隱匿在胡光鏞的莊園之中。這座莊園位于慕尼黑的郊外,原本是一座防御嚴密的城堡。莊園里的仆從皆是從華族本土帶來的,忠心耿耿,為容閎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避風(fēng)港。
“胡掌柜的,還是你清閑自在啊,無需拋頭露面便能將工作處理妥當。哪像我們這些外交官,動輒便成為他人發(fā)泄不滿的對象。”容閎一邊品著香茗,一邊向胡光鏞抱怨道。
胡光鏞卻只是淡然一笑,云淡風(fēng)輕地回應(yīng):“所以我這輩子注定只能做個為他人打工的掌柜,而容先生您卻能夠在廟堂之上大展宏圖。”
“嗨,人這一輩子啊,所做的選擇當真至關(guān)重要。一旦走錯了岔路口,人生的軌跡便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若不是有元首的引領(lǐng),我或許會在家鄉(xiāng)淪為一個被人唾棄的二洋鬼子,被視作異類,又怎敢奢望成為一名外交官呢?”容閎感慨萬干地說道。
“呵呵,可不是嘛。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像我們這種無根漂泊的商人,最終的歸宿更是難以預(yù)料。不過這并非是我們個人的選擇,而是華族已然開辟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而我們恰好有幸目睹,進而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這條路。”胡光鏞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堅定與感慨。
“胡先生說話聽起來文縐縐的,倒更像是一個飽讀詩書的讀書人呢。”容閎笑著打趣道。
胡光鏞并非是在賣弄文采,實則是在巧妙地鋪墊。他輕輕為容閎續(xù)上一杯茶水,繼續(xù)說道:“容先生,元首所規(guī)劃的這條道路,不光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還需引領(lǐng)更多的人一同前行。你可知,北邊的那位鐵腕先生前些日子來找過我了。”
“哦?”容閎頓時露出了饒有興致的表情。
按常理而言,他身為華族的公使與全權(quán)代表,這些政治人物若有要事相商,理應(yīng)先與他接洽才是。所以,聽到胡光鏞提及此事,容閎難免感到驚訝。
他深知胡光鏞是元首的心腹之人,與國內(nèi)的通信渠道同自己一般暢通無阻。那么,會不會是元首授意對方前來與自己商議何事呢?這個謎底,唯有胡光鏞自己方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