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高俅提供的招供書,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張極其沒有價值的招供書。 就說官員們圍攻農政司這事,這些官員口供一大堆,只說了起頭提議的是楊秉,而且說的是去農政司找陳東了解詳情,沒說要去圍攻。 社會是復雜的,社會上的組織也是復雜的,只要人數超過15個人以上,就會變復雜。 起頭提議,被情緒上頭的官員集體起哄,跑到農政司,一看禁衛旅守著,越想越氣,就開始罵,那是硬闖,于是局面演變成了今天這種情況。 這就是群體。 至于有組織有預謀? 以皇城司的審案方式,都沒有審出有組織有預謀,那就可能沒有預謀了。 不過,只是可能。 審這種案子其實很簡單,把各個官員單獨審問關鍵問題,再多份對照,就可以對照出煽動者和組織者。 事實上,楊秉只是提了一嘴,大家就行動起來了。 而背后的關鍵問題是,楊秉提一嘴,大家都行動,說明大家當時在一起。 各個不同衙門的基層官員為什么突然就在一起了呢? 這本身就不合理! 至于為什么在一起,原因也問出來了,商議新政條則。 誰發起的商議? 楊秉。 楊秉為什么這么積極? 他的供詞是他認為這個新政條則有問題,有風險。 看看,這么冠冕堂皇的話。 搞得自己好像他媽的關心天下蒼生似的! 不就是政治投機的把戲嗎? 上司意會了一下,下屬們想借個機會博個名頭,賭一把。 要是成功了,升職就是坐火箭了。 要是失敗了,大不了就是罷官,日后還能再提拔。 這是大宋官場常見套路之一。 呵呵,你們跟朕玩套路? 朕就不會玩套路? 趙寧淡定說道:“最近金人細作猖獗,為了國朝安全,去查查賬,這些官員家里的私賬全部仔仔細細查一遍。” 高俅立刻心領神會,他說道:“是,臣這就安排人去辦。” 說完轉身便要離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