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理論上有64平方米的空間,完全像是一個小型家庭住房了!(實際上要少很多) 這個實驗艙,是作為楓火集團在太空中的第一個實驗基地。 屆時會容納至少3人在太空居住停留3個月左右。 相關技術是華國航天中心共同指導下完成的,因為華國在建設空間站這一塊擁有了強大而又實用的技術積累。 與其江成自己花時間還不斷實驗,不如讓成熟的機構給予指導。 當然為了得到這個指導,江成同意了華國航天中心可以以合作對象的身份,共同參與到楓火的太空基地建設上來。 畢竟和華國航天的空間站用途不一樣,對楓火集團來說,要建立太空基地,更多不是為了科研任務,而是主要用于建設太空工廠,兼職進行一些材料、碳基芯片領域的科研實驗。 說到底,江成是一個企業家,做這些東西,那是要賺錢的。 搞發電,那是絕對不賺錢的,至少也不是他來搞。 太空發電站,江成計算過,就目前的技術來說,又要發電,還要把電轉化為微波傳到地球上,這個損耗太大,意義不大。 江成要建的電站那是用來供應太空基地和太空工廠的。 就在這個時候,屏幕上看到梁春已經從乘坐艙進入了實驗艙,到了艙段中的控制臺處。 花了十多分鐘的時間。 隨后梁春比了一個“ok”的手勢。 張明達指令長下達了指令,“實驗艙釋放。” 只見得楓運一號外部攝像頭c的畫面占據了主導,那里可以看到,龐大的楓運一號大肚子緩緩打開。ъìqυgΕtv.℃ǒΜ 一個大型實驗艙被自動釋放了出來。 速度看似很快,但其實相對速度幾乎是0。 一個長12米的艙段緩緩釋放著,兩側還有些碳納米線連接。 緊接著,線收了回來。 整個實驗艙速度稍微慢了一些,和楓運一號緩緩地拉開了一些距離。 “展開太陽帆板。”張明達下達指令。 “明白。”梁春平復了激動的心,按下了操作按鈕。 在楓運一號這個合格的邊上攝影師的見證下,藍白相間的實驗艙段前后兩側的太陽帆板緩緩地展開著。 長長的太陽帆板展開,以最優的姿勢面對著強烈的陽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