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呂后信了,但也不全信,派人來磨。 山崎只當是煉心,抱定說辭,也就不多管。 反正對方身份是使節,名正言順,因果不多。 如此五年(凌海國歷377年),呂太后死了,呂家自然就壓不住了,先發制人要謀朝篡位,結果被劉挷的老臣聯合打敗。 時間是正月十五夜,新帝為了紀念,每年搞活動,久而久之就成了節日,并由商隊傳遍各地,給正月添了一份大熱鬧。 …… 局勢雖然穩定了,但諸王侯仍在。 不過新帝推行施仁政,以德服人,壓得諸王沒辦法反。 在位二十多年,為劉氏掙得了大量民心,也壓低了諸王領地的面積,擴大了直轄之郡的數量。 再后來的帝王,為了統一各王侯治下之民的民心,進一般壓制諸王侯,把儒術給搬了出來。 用君君臣臣收攏民心,統一皇權。 但問題很快就來了,有心人做了另一種解釋。 君的臣是臣,臣下臣則是臣之臣,不是君之臣。 皇帝能管大臣,但不能去管大臣的家將,否則就不是一個好皇帝,更不是君子。 而是一個陰險的小人,天天以小人之心,去揣摩大臣心思,為此不惜控制大臣的家將。 皇帝對此很是頭痛,道理上是這樣說沒錯,但若家將替主子背鍋,這就沒完沒了了。 …… 天下大亂的根源,就這么種下去了。 不過先到的是皇權集中的果——皇帝專橫無人能治,宗老族老都不能管,否則會被扣上謀反,奪位等帽子,一個不好就是幽閉終身。 敢治皇帝的只有權臣,但也吃力不討好,前車之鑒,終一朝榮耀無比卻全族被清算。 到后來權臣都成了外戚,跟皇帝那是一榮俱榮,最終外戚欺上瞞下的弄權,一發不可收拾。 皇帝的野心在滿是迎奉的話中,徹底爆發,兵發東勝神洲的西部,對周朝后代的國度動手。 他們不是對手,只是周朝后代的國度還有北俱蘆洲那邊,雙方本來不對付,但終究是姓姬,現在面臨姓劉的打擊,自然就結成了同盟。 于是三大洲的戰火就點燃了,而姬家走的是道門路子,劉家走的是儒道路子。 換句話說,是元始道尊系打太上道尊系,通天道尊是把肚子笑疼了。 元始道尊卻也沒辦法,這是因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