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樣一來,佛門獲得了天道功德,自然應天數而出。 只是呢,佛門與道門只是異曲同工,并不是同一個,所走的道路雖然相似,但越深入越不同。 道門的無,到最后是無中生有,也就是又一個輪回,生生不息。 佛門的空,到最后卻是大寂滅,而既然寂滅了,那就醒過來了。 如何渡過這大寂滅,他想了許多年,也沒有想到第二種辦法。 唯一的辦法是去學道門,進行無中生有。 但那樣一來,佛門就沒了,佛門最終會成為道門闡教、截教之后的第三個道教。 (太上道尊是道教教主,闡教、截教,都屬于道教。) 而山崎這一劍,卻讓他隱隱看到了第三條路。 就沖這點,山黛殺一個金身羅漢的因果,就不算什么了。 若是促使他領悟了,那山黛就算把五百羅漢都殺了,都沒什么。 只是,在他靜心準備接劍悟道的時候,金蟬的突然出現,讓他的心境有了些變化,以至于他沒有想明白。 似乎抓到了,但卻又溜走了,明明有所領悟,卻又想不起來。 就像凡人走在路上看到一個路人,明明感覺是熟人,卻一時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與過往。 然后,也許一個時辰內就能想起來,哦,是小時候的發小,書院里的學子。 也許一天后都想不起來,也許多年后突然想了起來,也許就這樣忘了,一輩子都不會再想起來。 當然,這或許就是天意。 因為這果報太大,山黛殺一個金身羅漢的因,不足以結出這個果報。 但如果沒有這只金蟬,會不會有什么不同呢? 阿彌陀佛不知道,可忍不住有這樣的想法。 而他與金蟬的因果也就越結,越復雜。 “罷了,跟你這靈智不全的蟬蟲,又如何計較呢?還是待你徹底開了靈智再說。” “貧僧算得,你與佛門興盛休戚相關,只是貧僧在此是自修,你若待在這里也無法修行。” “你今日雖為貧僧擋劍,但這因果難辨善惡,還不足以讓貧僧教你修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