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經過滅夏一戰,大宋軍民對于收復燕云十六州的信心大增,對于遼國也不像以前一般畏懼。 而在朝堂之上,這種現象也是如此,以李皓等人為首的主戰派勢力空前高漲。 對于這一點,李皓還是挺滿意的,至少表明大宋君臣還有傲骨、傲氣。 只是如今李皓的關注點,不在這里,而是在接下來大軍班師回朝之后的封賞上。 首先,作為此戰主持者之一的英國公,他如今已是武將巔峰,實在也是封無可封了。 畢竟總不能給英國公封王吧,大宋到現在為止,除了柴家之外,可從未封過活著的異姓王。 在這方面李皓不好多說什么,畢竟是翁婿關系,免得被人說是徇私。 而且若是封王也有所敏感,如今正是要君臣齊心,協力收復燕云十六州的關鍵時刻,李皓也不想因此事而掀起波瀾。 于是在朝堂重臣的商議之下,干脆給英國公加了越國公、冀國公的封號,湊了個真三公出來。 當然這也僅限于這一代,到英國公死后,越國公、冀國公的封號便會被收回,而且相信到那個時候英國公肯定會被追贈為王爵。 至于現在嘛,英國公在接到詔書的時候,便算是真正的退出了朝堂,安心賦閑養老了。 另外一位就是歐陽修,雖然他沒有親自主持平夏之戰,但作為首相,功能自然是要領一份大的。 官階也升到了開封儀同三司,加太師銜,正一品,算是真正的位極人臣了,只是這職位就沒法再調了。 甚至歐陽修已經在做交班準備,打算等事情穩定之后,便可以上疏致仕,將權利移交給李皓了。 剩下與李皓、顧廷燁、楊文遠等人也都有所收獲,如李皓進位到了正二品的金紫光祿大夫。 顧廷燁和楊文遠分別接任了殿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的都指揮使,其余向袁文紹、李毅興等人也盡皆在軍中掌控了實權。 不過對于武將,在李皓的壓制下,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官階提升,畢竟顧廷燁他們都還年輕,如果官階提升太快到后面封無可封,就麻煩了。 倒是在爵位上可以操作一下,畢竟在這些人里面,很多人都是承襲不了自家爵位的。 這邊顧廷燁暫時不需要,他本就是寧遠侯,等收回燕云十六州后,再給他升成公爵就好。 其他人的話,給作為一路指揮的楊文遠封了安永伯,另外有又選了三個戰事表現最好的,也封了伯爵之位。 剩下的人就只能等到收復燕云了,到時候估計能蹦出一批伯爵出來。 之后朝堂上的接班也很是順利,李皓從歐陽修手上接過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職,開始正式統領政事堂并總轄六部,至此大宋在李皓的手上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另外就是樞密使的人選,李皓終究不是歐陽修,縱使現在身居高位,但在一眾老臣里面也沒有太大的威望。 所以在歐陽修臨走之前,幫著李皓把樞密使的人選換了,讓盛紘進了樞密院擔任知樞密院,讓李皓能以此總文武大權。 而李皓上任之后,又對六部九寺五監的職權進行了一番調整,將軍器監劃入兵部,由兵部來統一管理軍械制作; 衛尉寺、都水監、將作監劃入工部,統一匠做之權,另外也是借此控制財權,畢竟這些衙門都是用錢的大戶,還是統一放到眼皮底下來管的好。 另外就是太仆寺在此次實力大漲,畢竟此次收復了西夏,設立了朔方、振武兩路,大宋自此便有了養馬之地,而且自此大宋與西域重新打通了商路,也可以從西域獲得戰馬了。 因此,為了彌補大宋這數十年來缺少軍馬的遺憾,李皓便特意留下了太仆寺,作為主管馬政的衙門,并任命盛長柏為太仆寺卿,委以重任。 厘清這些事情之后,李皓便繼續致力為大宋存錢,要知道遼國與西夏不同,其國力遠遠勝之,而且幅員遼闊。 就算是順利的拿下燕云十六州,可后面依然需要面對遼國的強烈反擊,戰事必然會曠日持久。 而在這中間,李皓面對遼國之人,一向是和善可親,各項歲供的都一如往常,借此麻痹遼國君臣。 等過了三年之后,大宋的軍馬數量有了極大的改善,李皓便決定擴大騎兵數量。 畢竟北方多為平原,而且遼國兵馬也多為騎兵,縱使是被宋軍擊垮,若是宋軍這邊沒有足夠的騎兵,也很難擴大戰果。 所以李皓這邊就需要安排一個人前往振武路,在那里訓練騎兵。 那選誰過去,就成了一個問題,于是李皓便將顧廷燁、楊文遠、張溫、袁文紹、李毅興等一眾人都叫了過來商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