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而難善終!-《歷代王朝更迭》
第(1/3)頁
秦王本就惱怒嫪毐設計害死成蛟,此刻又率軍反叛,氣憤異常!變命昌文君韓啟從嚴審判嫪毐。韓啟知道這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本想明哲保身,推脫不了解案情,恐難以勝任,不想卻遭到了秦王嚴厲的訓斥,見識了親政的秦王的氣魄,韓啟不敢再推脫,只得硬著頭皮接手審判的事。
此時嫪毐雖然是俎上之肉,但是呂不韋卻無法高興起來。
呂不韋的長子在叛亂中被亂軍殺死,房屋全毀,呂府也一片狼藉;如今嫪毐又被活捉,對嫪毐的審判難免會引出自己,這也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從心底來說呂不韋并不希望嫪毐武力反叛,他本來的計劃是依靠秦王一點點削減嫪毐手中的實權,若嫪毐武力叛亂,無論輸贏都是兩敗俱傷。本來是他呂不韋最希望嫪毐倒臺,但現在秦王要審判嫪毐了,呂不韋卻害怕起來,他和他的門客都選擇了沉默,始終沒有告發一件事情。
御史們卻不會閑著,先是告發嫪毐目無法紀,擅自僭越禮儀,結黨營私,后來又揭露嫪毐與趙太后私通的丑事,包括兩個私生子也被找出來送到秦王面前。秦王大怒,當眾賜死了嫪毐的兩個私生子!趙太后雖然苦苦哀求,秦王仍然沒有收回成命。
隨著案情審判的深入,韓啟得知嫪毐進宮本是呂不韋一手策劃,呂不韋這么做當然不可能僅僅是為了討趙太后歡心,這樣討好的風險太大,極有可能是趙太后指使呂不韋所為。想通這一點,韓啟明白為什么呂不韋自始至終保持沉默了。
但是即使知道了真相,這仍然是一樁棘手的案子,要不要對呂不韋判刑,如何判,韓啟都無法做主,他私下報告給秦王。
秦王問李斯,該如何審判呂不韋,李斯道:“從法的角度來講,呂不韋是奉太后之命行事,雖所行之事有不當的地方,卻也不能說他是錯的,以此治罪恐難以服眾。此外,如果此時加罪就更加彰顯了太后的過失。”
“那依先生之言是赦免了?”
“不然,呂不韋身為相國,嫪毐發動兵變,他卻不能提前查知,此罪一也;兵變發生后,他沒有及時處置,直至驚擾王上才發兵平叛,此罪二也!”
“寡人本以為先生曾做過呂不韋的門客就會為他開脫,沒想到先生竟如此以社稷為重!實在是大秦之福啊!”秦王對李斯越來越滿意,親政后正是用人之際,秦王想趁機提拔他。
“大王謬贊了,我一心都是為大王著想,罷黜呂不韋實乃為大王親政掃平道路,呂不韋在朝十余年,朝堂官吏不委身于嫪毐,就委身于呂不韋,如今嫪毐勢力已被鏟除,呂不韋的勢力也不應該繼續存在下去了。”李斯心中明白,若要自己出人頭地,就必須把呂不韋趕出朝廷,一山不容二虎!這是等了多少年才等來的機會,怎么能輕易放棄。
秦王同意李斯的建議,但是他也明白,自己剛剛親政,根基不穩,呂不韋樹大根深,立刻處置呂不韋可能引起動蕩,因此只是在朝會上斥責了呂不韋不能明察秋毫,防患未然,導致嫪毐叛亂的發生。
然而僅僅是斥責,便有很多人為呂不韋奔走,到秦王宮中為其說情,道相國實是有功之人,不該被訓斥。前來說情的人越多,秦王對呂不韋的戒心就越重,現在足以看出呂不韋的權勢有多大。秦王暗暗心驚,但表面上仍然不動聲色,冷冷的看著呂不韋和他門客的表演。
嫪毐的案情查清以后,秦王下令車裂嫪毐,滅其三族!參與叛亂的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也全部被處死,他們的首級被懸掛在咸陽城門上;嫪毐的門客,根據罪責輕重分別判刑,削除爵位遷徙蜀地的有四千多家,這個月天寒地凍,被凍死的不計其數。
對于趙太后的處置一直拖了三個月。作為秦王的生母,又是輔政的太后,她的所作所為讓秦王最是惱火,可以說嫪毐的反叛是趙太后縱容的結果。
秦王下令將趙太后逐出咸陽,遷居雍城,母子永世不再相見!趙太后痛哭流涕,苦苦哀求,道:“嫪毐反叛并不是我的本意,誅殺呂不韋也是我一時沖動的選擇,當我得知他要騷擾王宮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就迅速通知你了,請大王念在母子多年情深的份上網開一面!”
秦王到現在仍然無法忍受自己的母后與人私通生子的丑事,便道:“這都是對母后沖動的懲罰,您就用下半生在雍城好好反省吧!”
趙太后被驅逐出咸陽后,很多人都來為她求情,認為秦王的做法不合人倫。秦王一是惱怒趙太后聯合嫪毐陷害成蛟,陷自己于不仁,二是憤恨趙太后與嫪毐私通生下孩子,陷自己于不義,因此對前來為太后說情的人全部處死
(本章未完,請翻頁)
!前后殺了二十七人!秦王發布命令,道:“有再敢為太后求情者,砍掉手腳,立即處死!”
一時間,沒有人再敢進諫。
這時,在秦為客卿的茅焦求見。秦王心道,莫不又是來為太后求情的?便派使者警告他,“你可知道凡是進諫關于赦免太后的人都被殺了?”
茅焦道:“臣當然知道!而且我還知道大王已經下令,再有求情的人,一概砍掉手足,立即處死!”
秦王聽到答復后,以為不是來為太后求情的,便接見了他。進到朝堂,茅焦自報家門:“臣茅焦,出身齊國,今天為太后之事前來勸說大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