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56章老子的生平事跡-《歷代王朝更迭》


    第(2/3)頁

    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17年),周王室發生內亂,老聃早已預見周大勢已去,決定離宮歸隱。他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游秦國。他騎著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要到西域去,必須經過一個關口,即函谷關,兩面兩座高聳入云的山峰對峙,中間有一條深險波折的羊腸小道。

    一日,守關的長官尹喜到城頭瞭望,見遼闊碧空中一團紫氣自東冉冉而來,便料定今日必會有圣人到來。尹喜也是好學之人,希望能問道于圣人,于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圣人。果然,沒過多久,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著青牛緩緩而來,風度非凡,細看原來是老子。

    尹喜親自打開城樓上的大廳,請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個不停。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見黃土平原延伸到天際,蒼蒼茫茫,沒有盡頭。函谷關地勢險要,路上人來車往,一目了然。

    尹喜恭敬地對老子說:“我仰慕您的道德學問,想拜您老為師。”老子道:“我已老了,腹中空空,沒有什么學問,怎么好意思開口教人呢?”尹喜見他推脫,便很客氣地告訴老子要想出關,必須出示官方的通關文書。老子本是辭官歸隱之人,自然沒有什么通關文書,頓時十分為難。

    尹喜見狀,忙殷勤地說:“如果您能將您的學問道理著錄下來傳給我,弟子自然放老師出關。”老子無法,只好接過尹喜遞上的筆,一口氣在竹簡上洋洋灑灑寫下了五千個字,這就是后世稱為《老子》的一部書。因為這書上篇開卷談“道”,下篇首章談“德”,所以又稱《道德經》。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關令的“脅迫”,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難覓。尹喜拿起老子寫好的書稿,認真拜讀,最后決定放棄官職,與老子一同出走西域。從此以后,老子飄然遠去,不知所蹤,消失于歷史茫茫的煙塵之中。

    老子的愛好

    《道德經》是老子的代表作,分《德經》和《道經》兩篇,是我國現存的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這部書在春秋時期被稱作《老子》,道教興起以后被尊為經典,故而被稱為道德經;因為這本書只有約五千字,所以又被稱為《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本書共八十一章,字數雖少,卻蘊涵了豐富的哲學內容,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成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據說當年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時候,守關的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居,便請老子留下著作,于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老子傳世的唯一著作《道德經》。國學大師胡適曾經評價老子為“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揭示了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也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也就是說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道德經》中還蘊含著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提

    (本章未完,請翻頁)

    出的“無為而治”觀點是歷代道家學說的主要內容。“無為而治”主要是針對政治上的“有為”而言的,在老子看來,“有為”政治帶來的禍害非常嚴重。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貧困;法令越森嚴,盜賊越增加。統治者征收大量賦稅,造成人民饑餓;統治者越是強作妄為,人民越是難以心服口服。

    老子強烈反對“有為”的政治。他說,大路很平坦,君主卻喜歡走斜徑;朝政腐敗了,弄得農田全都荒蕪;倉庫十分空虛,統治者還穿美服,佩帶鋒利的寶劍;統治者吃厭了精美的飲食,卻還要搜刮更多的財貨。針對這個問題,老子提出統治者應該“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治”指的是,統治者在管理人民時采取順其自然的手段,少一點欲望,少一點作為,這樣人民的生活環境相對寬松,反抗行為相對也就較少。反之,越是“有為”政治,給民眾帶來的壓迫越多、壓力越大,人民的反抗也越激烈,不利于政權的鞏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