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51章吳國的興衰緣由-《歷代王朝更迭》


    第(3/3)頁

    與齊國的交戰發生在吳王夫差當政之時,當時夫差正因為戰勝越國而志得意滿,想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統治區域,又以為南面已經沒有吳國的對手,于是將目光轉向了齊國,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海戰。公元前485年,夫差以大夫徐承為主帥,分海、陸兩軍進攻齊國。徐承率軍從長江口出發,沿著黃海海道直撲山東半島。

    關于這次戰爭的經過,存在不同說法,有人認為齊國當時并沒有派軍隊從海上迎戰;有人則堅持當時吳、齊兩國的軍隊在黃海展開了激戰,這次戰爭的最終結果是吳軍因為長途跋涉、疲敝不堪而為齊國所擊敗。這次戰爭的意義十分重大,吳軍出師遠征,從長江口到山東半島,海岸漫長,補給問題、醫療問題、軍械維護問題等十分龐雜,這表明當時吳國的造船水平和航海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成就。

    確實,按照《漢書·藝文志》中收錄的伍子胥的十篇《水戰兵法》來看,吳國當時已經擁有了長十二丈、廣一丈六尺,可容納戰士二十六人、舳艦三人、擢五人、操長矛勾斧四吏仆射各一人共九十一人的大船。而且伍子胥也仿照當時陸軍的情況,為吳國水師建立了嚴密的編制。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吳國在北上伐齊的過程中,為了水上行軍的方便,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明確見于記載的運河,也即邗溝。

    在春秋之前,長江和淮水之間是互相隔絕的,東南如吳、越等國和北方中原各國之間沒有天然水道相連,對于以舟楫而非兵車為主要作戰工具的吳國來說十分不便。因而吳王夫差決定開鑿邗溝,以今天的揚州市西長江邊為始,向東北方向開鑿航道,沿途連綴湖泊,開挖水道,一直延伸到射陽湖,在淮安城北五里處與淮河連接。吳王原本的設想是,這樣一來,便可避免由長江入海再由海入淮河的繞遠奔波之苦,也可免于海上行軍的風險。

    雖然吳軍進犯齊國之時最終還是選擇了從海上行軍,但不能否認當時夫差開鑿此運河完全是出于軍事目的。

    吳國后來為越所滅,但其修建的邗溝卻一直延續到了后世。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欲、玩樂享受的欲望,下令“發淮南民十余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江”,在吳王夫差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邗溝進行修整擴大,在其北端的位置修建北神堰,用以調節湖水,隋煬帝進一步擴大邗溝舊道,使其南起江都,北至山陽。后來在邗溝的基礎上,隋煬帝征調十萬民夫進一步修建永濟渠、通濟渠,連接江南河,開通了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溝通了長江、錢塘江、淮河、海河、黃河五大水系之間的往來交通。

    可以說,雖然吳王夫差開掘邗溝是出于軍事的考慮,隋煬帝后來擴建這一人工運河也是為了滿足自己南下江南的欲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條運河在中國的南北交通、經濟往來甚至是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看做是軍事推動社會進步的典型范例。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811.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