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40章“楚王好細腰”-《歷代王朝更迭》


    第(2/3)頁

    唐太宗以“水”和“舟”來比喻君民關系,指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楚靈王身為人君,不為民為國謀取福祉,反而濫用神器,滿足自己享樂之好,而為此受苦蒙難的,是其治下萬千生靈。楚國這一潭深水,被他一次次攪擾得不得安寧,以至于風浪驟起,最終傾覆的是楚靈王這只貌似強而有力、實則不堪一擊的小舟。

    楚靈王舍我其誰的霸氣更多體現在了其在外交事務的決策處理上。楚王非常喜歡召集諸侯來本國會盟,體現楚國大國地位,符合楚王本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和一貫高調的行事風格。

    楚靈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楚國遣使來到晉國,說楚國希望舉行會盟,邀請晉國及其盟國前來相會。晉國對此一開始并不熱衷,因為兩國一是中原大國,一是南方大國,龍爭虎斗是少不了的,因而晉國不想做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事。

    司馬侯進諫晉平公,說“還是應當去參加會盟,楚靈王現在氣焰正盛,行事魯莽不計后果。上天之所以讓他得意一時,或許就是想藉此讓他招致怨恨。楚靈王如此德行,百姓自然也不會和他一條心,這樣他即使想同我們爭奪霸業也是有心無力了。”

    晉平公不同意,說楚國正陷于內耗之中,況且晉國本身地勢艱險,物產豐富。這樣好的局面下,怎么能坐視楚國稱雄?

    司馬侯答曰,不能趁他國落難而本國興起就由此稱霸,這樣做會讓自己陷于不義,十分危險。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文王寬厚仁慈,前者終為后者取代,可見欲成天下之人,德行十分重要。

    晉侯采納了司馬侯的建議,讓人回復楚使說國君有事在身不能參加會盟,至于晉國的盟國,本身就已經臣服于楚,因此楚國大可以邀請這些國家而不必知會晉國。晉侯還答應了楚靈王聯姻的請求。

    楚靈王對于自己的會盟提議心中也沒有底,于是請問鄭國的子產,向他討教諸侯國對會盟的反應。子產說晉國一定會允許其盟國前來參加,因為晉國國君昏庸無能,臣子各個中飽私囊,當了國家蛀蟲,因此晉國沒有大志。況且當年宋國弭兵之會上已有約定,晉國不可能冒著喪失信譽的危險違約。而晉國的那些盟國,一是懼怕楚國強大的軍力,二是希望能與楚國修好,都會前來會盟的。不過,有四個國家可能缺席,它們是,曹、魯、衛、邾四國。

    會盟如期舉行,如同子產所言,曹、邾二國自稱國內發生禍事,魯國假托祭祖,衛侯則言身體有恙,皆不至。大夫椒舉私下里對楚靈王說此次會盟事關楚國霸業,切不可造次。并列舉夏啟的鈞臺之享;商湯的景亳之命;周武的孟津之會;齊桓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昭陵之會;晉文的踐土之盟供楚靈王選擇,靈王決定效仿齊桓公昭陵之會。

    隨后楚靈王問于左師和子產,兩人分別獻上禮儀六項以供楚靈王參考。在整個會盟期間,楚靈王讓大夫椒舉不離左右,以期椒舉可以指正自己的于禮不當之處。但從頭到尾椒舉不發一言,楚靈王便問其故,椒舉只得回答自己也不懂齊桓會盟時應當遵從的禮儀,楚國君臣之庸可見一斑。

    在對待參加會盟的諸國使臣上,楚靈王表現得極不恰當。楚靈王耽于游獵,對于沒有按時到達的宋國太子佐不聞不問,最后派了一個使者對太子佐說自己在祭祖,會把宋國的禮品獻上。傲慢態度展露無遺。而相比于徐國國君,太子佐的遭遇甚至是幸運的。由于徐國國君是吳國后裔,楚靈王據此認為他懷有二心,竟然將他拘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