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七國之亂”-《歷代王朝更迭》
第(3/3)頁
因直諫敢言受劉恒倚重,袁盎也得罪了不少人,如笨頭笨腦的周勃和宦官趙談,自知難以久居長安。皇上調(diào)他為隴西都尉,袁盎上任后,政治清明,仁愛士卒,士卒感激,人人奮勇爭先,愿為他死。袁盎治理有方,皇帝再調(diào)袁盎去吳國做丞相。
吳王劉濞驕橫,人人害怕。臨行,侄子袁種對袁盎說:“吳王劉濞驕橫得緊,吳國奸人很多,如果你想治理,劉濞不上書告你就會殺你。南方空氣濕潤,你不如天天吃喝玩樂,給皇上說劉濞不會造反,那就可以保全自己?!?
果然,袁盎依此而行,受到劉濞優(yōu)待。袁盎與晁錯都很有智慧,但晁錯剛正耿直,知道方正不懂圓滑,袁盎卻是很圓滑的人。如果晁錯圓滑知變,在大事上就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硬性削藩,在小事上就不會因朝堂爭執(zhí)而與竇嬰結(jié)怨。袁盎圓滑,在吳國裝糊涂,劉濞造反,沒找他麻煩。
劉啟繼位,晁錯升遷為御史大夫后,晁錯說袁盎收受吳王劉濞的錢財,將袁盎貶為庶人。風聞吳楚七國造反,晁錯告訴丞史,說袁盎收受劉濞錢財,隱瞞劉濞造反的陰謀,理當問罪。丞史覺得造反還未成事實,不能問罪袁盎,以免打草驚色。丞史一番話,分明為袁盎開脫。晁錯想整治袁盎,有人替袁盎開脫;袁盎想整治晁錯,有人借袁盎一把刀??梢娫槐汝隋e容易結(jié)交朋友,晁錯比袁盎更易得罪人。晁錯欲問罪袁盎的消息傳到袁盎耳中,袁盎很害怕,馬上去見竇嬰,說吳楚七國將反,要求面見劉啟。
竇嬰帶袁盎來見劉啟,恰好劉啟正和晁錯商議軍糧之事。
“你曾經(jīng)是吳國國相,知道田祿伯的為人嗎?現(xiàn)在吳楚七國造反,你覺得該怎么處理?”劉啟問得很有道理。田祿伯是吳國大將,很有才,但不被重用。對于活著的人,如不被任用,與死沒多大區(qū)別。
袁盎想都不想,張口就說不用擔心。劉啟說,吳國開山鑄錢,臨海煮鹽,富可敵國;廣招天下豪杰,兵強將用,他們已經(jīng)準備好了,怎么能不擔心。吳楚聯(lián)軍都要攻入長安了,劉啟的皇位就要保不住了,他怎么能夠不擔心。面對強敵,誰都想保住現(xiàn)有的一切,劉啟也不例外。
“吳國是有銅礦和鹽海的優(yōu)勢,但劉濞所招的不是豪杰,而是無賴、犯罪分子和亡命之徒,這些人只會作亂?!痹灰痪湓?,既說出對方弱點,又指明自己優(yōu)勢,說到晁錯的心里去了,所以他立即附和。這不僅是晁錯對袁盎說的第一句話,還是誠心贊同的話。這兩位生死之仇,都知道對方有才,直到臨死,才稱贊對方,真是可惜。倘若晁錯與袁盎能聯(lián)手,對大漢的發(fā)展不可同日而語。
不似晁錯舉輕若重,屢犯皇帝的禁區(qū),袁盎一語中的,舉重若輕,頓時讓劉啟刮目相看,問袁盎有什么好計謀。袁盎冒死前來,就為劉啟的這句話。殺人的機會來了,袁盎讓劉啟屏退左右。劉啟依言屏退左右,只剩下劉啟、袁盎和晁錯三人。
“我的計謀,作為臣子的不能知道?!痹辉拕偝隹?,晁錯就知道大禍不遠。晁錯走到東廂,知道袁盎的計對自己不利,但事已至此,無可挽回。晁錯不恨被袁盎算計,他恨壯志不酬。面對壯志不酬,賈誼郁郁而終,晁錯恨意耿耿。
袁盎對劉啟說,吳楚七國傳檄天下,說高祖皇帝分封劉氏子弟天下,晁錯卻更改法令,削弱諸侯,致使七國發(fā)兵,他們的旗號是:清君側(cè),誅晁錯。只有先斬晁錯,再歸還諸侯的封地,才能消弭戰(zhàn)禍。
“只有借晁錯的頭,才能消弭戰(zhàn)禍!”劉啟聽后默然。晁錯跟隨劉啟一生,才氣磅礴,大義凜然,令人敬佩。大事緊急,自古以來,只有臣為君死,沒有君為臣亡;只有臣為君憂,沒有君為臣愁。
/104/104501/32100056.html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