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75章“七國之亂”-《歷代王朝更迭》


    第(2/3)頁

    吳楚聯軍勢大,但注定必敗,因為劉濞不用良言善計,吳軍內遍布妒賢嫉能之人。劉濞剛發兵,大將軍田祿伯請求領五萬人沿長江、淮河而上,攻取淮南、長沙,進入武關,為大軍開辟根據地。吳國世子卻阻礙,害怕田祿伯擁兵自重,不聽使喚。劉濞不懂形勢,竟然聽信兒子之言,錯失良機。

    桓將軍認為吳國步兵多,利于據守險要地勢;劉啟車騎多,利于平地作戰。他請求引領步軍直取洛陽,搶占敖倉,一得地理,二有軍糧,就算不能攻取關中,也有一半天下。諸老將竟然說桓將軍只會打前鋒,不懂兵法。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不能任用大將,這是劉濞是失敗的前奏。

    失去田祿伯提議的第一個機會,劉濞失去了自己的后方,一旦開戰,劉濞必然后院起火;失去桓將軍提議的第二個機會,劉濞就失去了一半天下。

    雖然叛軍勢力強大,但劉啟并未自亂陣腳,他兵分四路,先封周亞夫為太尉,率兵迎戰吳楚聯軍,再命酈寄攻取趙國,截殺吳楚聯軍后方,然后命欒布救齊國,最后派竇嬰鎮守滎陽,護衛長安。此番調令雖然心思周密,但要請竇嬰出戰有點難度。竇嬰本極力反對削藩,之前憤然離去,后又因劉武之事得罪太后,已被免官除籍。

    可大敵當前,不容退卻。于是劉啟立即召見竇嬰,意封為將軍。但竇嬰稱病推辭。劉啟說:“如今天下危急,作為皇室外戚,怎么能夠推讓呢?”于是封竇嬰為大將軍,賞賜黃金千斤。竇嬰舉薦酈寄和欒布。劉啟派兵四路,有三路將領因竇嬰而存在,可見竇嬰對平定七國之亂的功勞。

    眼看天下因削藩削得兵征將戰,烽火四起,晁錯的老父親由潁川跑來見晁錯問:“皇帝剛剛繼位,你當政用事,侵犯諸侯,離間骨肉之情,弄得怨言漫天,你究竟想干什么?”晁錯的老父親是明白人,他問晁錯“究竟想干什么”,意在告訴晁錯適可而止,因為只要活著,削藩就沒有盡頭。

    “你說的都是實情,然而,如果不這樣做,天子之位就會遭到威脅。”晁錯回答很簡單,只表達一句話:我愿為此舍身。

    “為了劉氏安穩,我們晁氏就有滅門之禍,我將離你而去。”不久,晁錯的父親喝藥而死,留下一句話:我不忍見禍害加身。一句“我不忍見禍害加身”,表達了對晁錯之愛和對叛亂局勢的無助、無奈之感。

    晁錯愿為國家而死,毅然決然;他父親愿為家庭而死,同樣毅然決然。同等剛烈之性,表達的又是不同的情感。

    吳楚聯軍勢如破竹,晁錯建議先割吳楚聯軍還沒攻陷的徐縣和僮縣給吳國;其次,劉啟御駕親征,晁錯守城。晁錯性格剛烈,絕不輕易退讓,他建議割地給吳國,可見吳楚聯軍聲勢之大,攻勢之強,威勢之猛。

    晁錯提出這兩條建議,都有可行性,但違情背理。首先,割地給吳國,這嚴重違反削藩的原則,承認削藩錯誤等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不明智;其次,讓皇帝出征,臣子留守,這是臣子不忠的表現。無論君主如何倚重臣子,臣子都不能讓君主懷疑他的忠心,否則大禍臨頭。吳楚聯軍猛攻,晁錯提出這樣的對策,大錯特錯。

    一天,劉啟正在和晁錯相商調度軍糧之事,竇嬰帶著袁盎求見。

    在同一房間,晁錯同時面對他的兩個仇人,實屬罕見。第一位仇人是竇嬰,竇嬰反對晁錯削藩,兩人結怨。第二位是袁盎,袁盎與晁錯的仇類似世仇,有晁錯的地方就不會有袁盎,有袁盎的地方絕不可能有晁錯,他倆互不相容。這次在同一屋子相見,已經違反了他們的習性,事后必有一人死。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既然晁錯與袁盎水火不容,晁錯又是皇帝的紅人,袁盎為什么要來見劉啟?從本質上說,袁盎不是來見劉啟,而是來殺晁錯。袁盎求見劉啟,只是想借劉啟的君王之刀,斬殺晁錯,棄尸街頭。晁錯想殺袁盎,袁盎也想殺晁錯。袁盎十分聰明,見七國以誅殺晁錯為名,立即求見劉啟,請求斬晁錯以平息叛亂。吳楚聯軍勢大,劉啟不是秦王嬴政,不會為了一個晁錯而得罪天下人。只要劉啟斬晁錯,無論吳楚聯軍是否退去,袁盎都是劉啟身邊的紅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