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七國之亂”-《歷代王朝更迭》
第(1/3)頁
面對吳國勢力一天天的壯大,晁錯對劉啟說,高祖皇帝分封天下,齊王封七十多城,吳王封五十多城,楚王封四十城,天下都給分去了一半。吳王因喪子之故,稱病不朝,于法當誅。文帝寬厚仁愛,恩賜吳王手杖,劉濞不知悔改,驕橫反增,公然開山鑄錢,煮海為鹽,廣招天下亡命之徒,這就是謀反作孽。事到如今,你削藩,他要反;不削,他也要反。如果即刻削,他早反,準備不充分;如果不削,讓他準備充分,禍害就大。晁錯分析有理,劉啟答應削藩。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錯借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奸污服舍,請求誅殺。劉啟赦免劉戊,但削了他的東海郡。接著,晁錯又借罪削趙王劉遂的常山郡,借膠西王劉卬賣爵之罪,削劉卬的六個縣。劉戊、劉遂和劉卬實力不足,不敢挑戰朝廷,一起將目光投向實力最強的吳王劉濞。
朝廷削劉戊、劉遂和劉卬的封地后,劉濞自知有罪,擔心被削,準備舉兵造反。劉濞想除勇猛的膠西王外,諸侯王不足與謀。劉濞命中大夫應高游說膠西王,說劉啟任用奸臣,聽信讒言,更改法令,擅削諸侯,越干越猛,吃完糠必然要吃米。吳王和膠西王都是知名王侯,時時被察,連活動自由都沒有。吳王已經二十多年沒朝見皇帝,日憂被疑,難以自白,整天脅肩累足,惶惶不可終日。吳王曾聽說膠西王也有過失,朝廷表面借過失削地,只怕不僅如此。應高言論有理,膠西王害怕被削,問應高該怎么辦。
應高回答:“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趨,同利相死。現在你和吳王同憂一事,何不趁此時機,捐軀為天下出害?”
膠西王很害怕,說寧愿死也不敢造反。
應高說:“這全是御史大夫晁錯蔽忠塞賢,惑亂皇上,侵奪諸侯,導致民怨四起,諸侯背叛。現在彗星出,蝗蟲起,是成就千秋大業的良好時機。吳王跟隨你內誅晁錯,外安天下。憑大王的勇猛,馳騁天下,定然所向無敵。只要你一句話,吳王即刻率兵攻取函谷關,搶占滎陽敖倉的糧食,抵御朝廷,修葺房屋,等待大王。如果大王起兵,那么天下就有一半是你的。”
應高游說,誘以大厚利,但也沒全是瞎說,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到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前后出現兩次彗星,第一次在東北方,第二次在西方。應高不辱使命,勸服膠西王劉卬起兵。劉卬勇猛無敵,他肯出兵,劉濞就有前鋒將軍了。
應高告訴劉濞,劉卬同意起兵。劉濞辦事精細,假扮吳使,親見劉卬,面談相約。劉濞見劉卬真有起兵之心,很高興,回國起兵。
吳王的朝臣勸諫說,諸侯王國的封地不滿朝廷的十分之二,造反必然令太后心憂。現在只侍奉一位皇帝都如此之難,如果真有兩個皇帝,禍患更大。劉濞否決朝臣,遣使相約齊王、菑川王、膠東王、濟南王造反,這幾位王都答應。
劉濞這次造反,共約了六位王,分別是:楚王、趙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和膠西王。七位封王一同造反,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齊聲發難,旗號為:清君側,誅晁錯。當然,這不過是借口,劉濞等人的真正想法就是要奪取帝位。
作為法家思想的繼承者,晁錯身體力行,修改法令,十分激進,損傷社會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晁錯此舉,與商鞅變法相似。商鞅有位進取的秦王支持;晁錯有位還未脫離仁愛的劉啟,他的性命寄托在劉啟手中。
齊國、濟北國、膠東國、膠西國、菑川國和濟南國六國的國王是六兄弟,劉恒憐憫劉肥子孫無王,分大齊國為小六國,讓劉肥的諸位子弟都能稱王。這幾位王實力不強,只是膠西王劉卬勇猛,可以共論大事。因此,這六國合力,只有曾經的一個齊國之力。
造反總是有點不順利,突然齊王劉閭不干了;濟北王城墻壞損,交兵權給郎中令修復,郎中令劫持大王,不讓出兵。齊王不造反,言而無信,大傷兄弟情誼,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和濟南王合兵一處,由勇猛的的膠西王劉卬統率,全力攻打齊國首府臨菑。劉卬兄弟間的事,交給劉卬解決,吳楚聯軍不干預,徑直西進。吳楚聯軍人多勢大,一路向前,銳不可當。邀請匪徒為將,強迫百姓參軍,吳楚聯軍,全是烏合之眾,只有一鼓銳氣,剛猛之威難以持續。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武威市|
库尔勒市|
阿合奇县|
林西县|
洪江市|
本溪|
黄山市|
云安县|
白水县|
太谷县|
绿春县|
奉化市|
美姑县|
历史|
马山县|
高州市|
南江县|
蓬溪县|
张家港市|
视频|
祁门县|
乌什县|
科技|
临武县|
武川县|
汉川市|
昭觉县|
安庆市|
乌拉特前旗|
台州市|
曲水县|
佛教|
彩票|
新河县|
锦州市|
桃江县|
永州市|
仪征市|
洪泽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