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三人并未做過多的停留,吃了點東西就出發了,又是一路的顛簸,連著三天差點將霍光的胃都給顛出來了。 晚上就在驛站休息,不得不說漢朝搞出這么長的國道來耗費的時間精力金錢都不計其數。 最終他們的終點是膠縣,位于膠東半島上的一個小郡城,據說當年漢武帝的封地就是膠東一帶,所以特地將國道修到了這邊,也幫著這邊發展一下。 此地距離鹽場還有一日的路程,從膠州繼續玩東南方向走,已經沒有國道了只有普通的路,沒辦法讓鋼鐵馬快速的行進,只能用差不多普通馬的速度。 目的地的終點鹽場,霍光看地圖大致的位置好像是青島附近,當然這年代港口城市并沒有什么大用處,并沒有大力發展,這邊還非常的荒涼。 走了一天一夜的路,終于到了膠東的鹽場。 這一片有三家鹽場,隸屬于膠縣,沒有特定的名字,本地人叫這里青鹽鎮,上百戶人口在這里工作,其中一家是桑家的鹽場。 在這樣的小地方,桑瑾也沒了那么多的顧忌,掀開了帽圍給霍光介紹說:“這里的三家鹽場,我們桑家的鹽場是最大的,半數的本地人都在我們的鹽場工作,鹽戶門的稅賦也是我們在交。” 鹽場的人,需要交的稅賦更多一些,因為他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相當于大企業的待遇了。 很快來到了桑家鹽場,占地很大,煮海熬波需要場地曬鹽,一般還是曬為主,因為那火煮的話得耗費木材,得花錢,直接太陽曬的話就減少了很多的支出。 鹽在鹽場里面簡直就是不要錢,運輸和保存才是花錢的地方。 鹽場的負責人是桑家的旁系,算來是桑瑾的表哥名為桑波,是個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 因為三人騎著鋼鐵馬尤為顯眼,桑波帶著三人先到了鹽場里面,給霍光介紹了起來:“桑家在這個鹽場,去年平均每日出鹽是120石,現在還在擴大規模。”當然桑家也不止這么一個鹽場。 “昨天已經有信件先于你們達到,是一份木工的制造圖,我已經命人連夜打造了,好在說制作工序不算復雜,第一個提純工具已經做好了。” 說著將霍光帶入了鹽場內一個全面被圍起來的房間內,已經安排好了地方為生產提純鹽做準備。 霍光看了一下場地說:“讓你們家經驗最好的腦子靈活一些的幾個工人進來吧。” 人已經安排好了,霍光見人進來就沒有再藏著,開始教他們制作珍珠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