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據楊士官說,這樣的地方,今年增設了好幾十個。聽說是大都出了事情,導致上頭有了新計劃。
年初的時候,朝廷就下發文書,明確說道,要對整個第聶伯河流域,進行整體性的規劃和建設。由于工程規模非常龐大,當地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因此要在目前行政力量沒法有效控制的地方,進行軍事化管理,以求提高效率,盡快完成基本的治理工作,為今后的開發做鋪墊。
為此,朝廷在克里米亞增設了多達三個軍團的編制,駐地沿著第聶伯河一字排開。以往,這都是大戰將要爆發,需要組建大規模野戰部隊的意思。但這次,他們卻不是為了戰爭而籌備的了。
村民們其實不太懂這些。這里絕大部分人,對家鄉之外的地理完全沒有概念。偶爾有點見識的人,也就是沿河跑一跑,做做生意。不過楊士官說,其實也不難理解。
黑海是羅馬的內海,但黑海沿岸各地,普遍受到長期戰亂影響,發展很慢。很多地方,甚至沒有兩千年前,希臘城邦時代那會兒發達。因此,朝廷的整個發展歷史,也是建設這一圈地區的歷史。
畢竟,復興羅馬不是說說就行的。各地都發展起來,羅馬的實力自然也就恢復過來了。
在黑海北岸,也就是他們這邊,當然也是如此。
羅馬的控制范圍,曾經也到過這里。通過分封和羈縻,控制了大半個魯塞尼亞。不過隨著羅馬的衰落,這里也分崩離析。
1204年,十字軍攻入大都,羅馬自此陸沉,長達百余年。克里米亞地區,形成了半獨立的狄奧多羅公國,依附于特拉布宗的小朝廷,借著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大勢力的矛盾,維持自己的存在。而其他地方,則徹底失落。羅馬復興之后,才重新歸于統一。
因此,朝廷也在努力進行恢復工作。當地的這些基礎設施工程,都是早晚要做的。
當地人對這些歷史,同樣一竅不通,聽他這么一說,好像還挺有意思的。不過人多了之后,就有稍有見識的人提出質疑,說這邊的統治者,感覺不是草原上來的各種游牧民,就是北邊的羅斯王公,好像沒有什么羅馬人的痕跡。
對此,楊士官解釋說,這是因為歷史過于久遠,而且這里確實偏僻,否則就不會只是通過分封來統治了。不過,在稍微發達一些的地方,還是能找到很多明顯痕跡的。
比如,克里米亞上最大的城市,在希臘語里,叫“塞巴斯托波利斯”。這個詞的前半部分“塞巴斯托斯”,是希臘語里,對“奧古斯都”的稱呼;后半部分的“波利斯”,則是城市。因此,這座城市就是“奧古斯都之城”,一看就是個很羅馬的名字。
羅斯人的發音里,會把希臘語的“b”念成“v”。所以,往來的羅斯商人,習慣把“塞巴斯托波利斯”叫做“塞瓦斯托波爾”。
這個港口現在是整個羅斯地區,物資出口的最重要樞紐之一。跑過商的人,肯定多少都知道這名字。想一想,就能理解里頭的淵源了。
其他大小城市,很多也都有這種名字,不止是在克里米亞半島上。出半島向東北,有個城市叫“梅利托波爾”。這地方的希臘語名字叫“梅里塔-波利斯”,意思是“蜂蜜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