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花了七八分鐘,兩人一狗終于爬到山梁上。 經過無數歲月的雨水沖刷,整個頂部已經變得支離破碎,不少地方寬度只有兩米多,讓人走起來心驚肉跳。 主要邊沿有些土塊已經變得非常松散,表面看上去似乎沒什么事情,還長有不少野草。但是一腳踩下去,可能就會造成黃土垮塌,整個人跌下崖溝。 倒是站在這個位置望去,能夠看到崖壁上長著不少酸棗樹、馬茹子和狼牙刺。這些都屬于硬柴,很耐燒,也是打柴人最喜歡的。 不過,往往硬柴都長在崖畔陡坡上。 倒不是崖溝里不生……關鍵沒等它們長大呢,就被人當柴禾給砍掉了。 也因此,為了打到好柴禾,人們只能往崖壁上尋找。 根據前身記憶,每年都能聽到附近村子有人墜崖摔傷或者摔死的。王滿銀和劉向陽之前去原東縣,曾碰到有個知青摔成重傷,是他們開著手扶拖拉機送進縣城醫院的。 還有就是像兩人現在這樣,多跑幾里路,到山里邊打柴。 這里人跡罕至,不少崖溝尚未被砍光。 看過附近的地形后,王滿銀本能有點擔心道:“秋生哥,這土蜂窩有點玄乎,要不咱們算了吧?!? “算啥算,單看下邊飛著的土蜂群,就知道里邊蜂蜜肯定不少。前年王大財從山里找到個十幾年的土蜂窩,足足弄一大桶蜂蜜,賣了三十塊呢。咱們要是運氣好,一個人也能分個十幾塊錢……滿銀,不用怕,等會兒我下去掏蜂蜜,你在上邊招呼著就行?!? 王秋生眼里閃著興奮的光芒,完全沒將危險當回事兒。 他看得清楚,土蜂窩附近正好有幾株酸棗圪針。等下去時,可以踩著樹根借力。 王滿銀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勸。 在他看來,為這十幾二十塊真不值得,萬一出什么意外就麻煩了。 不過瞧這情況,王秋生肯定不會罷手的。 如果自己就此離開,對方一個人下去更危險,不如在上邊守著當幫手。 一句話,還是窮鬧騰的。 想了想,他出聲道:“秋生哥,既然這樣,那咱們別慌,要做好準備再下去。你在上邊等著,我下去砍些木楔子,再弄捆柴火。到時候把繩子綁腰里下去……” 兩人進山為了打文冠果,考慮到攀爬的情況,各自特意帶了一條麻繩,現在倒是派上用場。 王滿銀下到溝底,先砍幾根硬木棍,又割了一捆干草和艾蒿,才重新爬上崖頂。 接著,兩人把木棍削成幾根四五十厘米長的楔子。 土蜂窩所在的這處山梁頂部近五米寬,楔入木棍時倒不怕黃土垮塌。把繩子固定在木棍上后,王滿銀又將另一端綁在王秋生腰間,順著對方緩緩朝下放去。 整個過程中,王秋生手腳并用,盡可能尋找一切可以攀爬的地方。而且每下一米多,他都要在崖壁上楔入一根木棍。 直到繩子放下去七八米,王秋生才抬頭喊道:“滿銀,我看到土蜂窩了,就在土縫里。” 他顫顫巍巍挪動身子,雙腳踩在旁邊的酸棗樹根上。感覺穩妥了,才解開腰間的繩子。 別看這些酸棗樹只有三四米高,但樹根卻特別粗大,宛如一條條手腕粗的虬龍,結結實實扎進崖畔深處,有的主根能有四五米長。 經常打柴的人都知道,一株酸棗樹疙瘩能刨出百十斤好柴,做兩頓飯綽綽有余。 正是有這項技能,這些酸棗樹才能夠在干旱的崖壁上存活下來。不斷生長,開花結果。 等王秋生停穩,王滿銀又把鋪了塑料布的荊條筐放下去,里邊裝著艾草、干柴,外加一包火柴。 很快,崖壁上濃煙滾滾而起。附近亂成了一鍋粥,成百上千的土蜂在空中嗡嗡飛著。更有許多被熏暈后,噗噗踏踏往下跌落,像來了場小雨一樣。 趁此機會,王秋生斜貼在崖壁,將火把插在土縫下方,接著拿砍刀挖掘崖壁。 整個過程,王滿銀在上邊看的大氣都不敢喘。 生怕驚擾到對方,出現什么意外。 隨著嘩啦啦的土塊掉落,王秋生興奮的叫到:“滿銀,咱們這回真找到老蜂巢了,最少能有二十斤!!” “你穩住,別慌!”怕對方樂極生悲,王滿銀只能不斷叮囑。 再聽到王秋生提醒,他趕忙提起沉甸甸的荊條筐。 拉到崖頂后,王滿銀才注意到有部分蜂脾顏色呈黑褐色,捏起來像硬膠塊。 他之前挖過一次土蜂窩,所以對這情況很了解。 當年的蜂脾呈淡黃色,隨著年限增長,顏色也會逐漸加深。而且經年累月,蜂蜜中所含的水分不斷被蒸發,最終變得異常堅硬。 滿滿一荊條筐蜂脾,最少能搖出二十斤蜜。 今天絕對算不虛此行了。 王滿銀原本以為蜂脾已經割完,沒想到王秋生喊著讓他把荊條筐繼續朝下放。 第二次提上來時,只有半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