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整根鐵樺木做龍骨,規(guī)避了幽州船匠拼接龍骨技術的短板,但也限制了船只的規(guī)模。鐵樺木能長到二十多米,掐頭去尾可用于龍骨的原材不會超過九丈,加上船頭船尾的延伸,最大只能造十丈長船。 十丈二十四米,尖底船型載重低,船廠工師預估了一下,差不多能載重兩百石左右,考慮到人員、裝備、補給的重量,一艘船也就能配備五六十人的樣子,一櫓加十對劃槳需要二十二個槳手,舵手和操帆水手要五到十人,這艘船需要三十個人才能操控自如,專職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只剩下二十來個名額。 “大船才是王道啊,小船的作戰(zhàn)能力還是太低了。”劉襄苦惱的感慨。 “卑下無能,請將軍責罰。”工師惶恐的請罪。 “請罪就不必了,這條試做的六丈船,要盡快完工,便用單桅一櫓三對劃槳的規(guī)格去造,甲板的女墻和桅桿上的瞭望臺要配備,其余的就要你用心了。” “謹受命,必不讓將軍失望。” 該交待的都交待了,造船還得看船匠的手藝,劉襄沒有多做停留,當天便離開了海陽。 回到涿縣的時候,在城外碰到了準備回城的范賢,然后就被興奮的范子明拉到了水稻田里,讓偷偷前來迎接的甄逸目瞪口呆。 “主公,成了,成了,這都是先育苗后插秧的稻子,比直接播種的禾苗高了一尺有余,看這長勢至少能提前一月收割,不必擔心冬季漫長,莊稼難以成熟的問題了。太一保佑,主公英明。” 育苗技術成功,劉襄心中的大石落地,這世上沒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了,他端正衣冠,揖手行禮:“子明功德無量,吾代幽州百姓謝過恩德。” “此乃主公首倡,吾只是依令而行,何敢貪天之功?此為主公英明也。”范賢不愿居功,他認為自己沒有多大的功勞,先在暖房育苗然后再插秧的奇思妙想,他沒這樣的才華。 這話可真好聽,劉襄笑道:“不必推拒,子明之功利在千秋,便是滅國戰(zhàn)功,也難以比較。快與我說說這育苗之事的章程,需要靡費幾何?吾恨不得現(xiàn)在便推而廣之。” “去年臘月開始育苗,七到十天種子發(fā)芽,但凍死了三批才摸索到門道。”范賢有些心疼那些種子,嘆息了一聲之后才說道: “最佳時節(jié)是二月上旬育種,中旬發(fā)芽,下旬才能在正午之時開天窗曬苗,不能過久,兩刻鐘即可,待到三月可根據(jù)天氣延長曬苗的時間。三月上旬整地,下旬便可插秧了,插秧半月之后最好能再施一遍肥,促使禾苗抽條,長勢必然加速。” 說了育苗插秧的時間,他接著說道:“暖房寬五步,長十步,選種七斤,所育之苗可插秧八畝,若育一畝之苗可插秧四十余畝,稻谷如此,吾估計麥粟更多,今年只摸索出水稻育苗之法,明年必能弄清麥粟之道。” 劉襄滿意的點點頭,做到這一步,便可大規(guī)模推廣了:“此法可記錄在農(nóng)書之中,單做一卷專門論述。暖房靡費如何?” “土坯房一座,房頂要多開幾個天窗,育苗期一月有半,前期煤餅消耗不小,火要日夜不停,需蜂窩煤三百余塊,進入三月便降低消耗,夜間燃火即可,需蜂窩煤四、五十塊。八畝水田總共消耗不足四百,現(xiàn)在煤餅的價錢是一錢四塊,大量購買還能便宜,算上其他消耗,每畝比播種要多花十五錢。” 劉襄在心中算計,多出十五錢的成本,現(xiàn)在幽州的糧價在一百二十錢一石,不考慮災荒的前提下,每畝必須比之前多產(chǎn)八斤糧食才能合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