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襄知道華北平原是我國冬小麥的主要產(chǎn)區(qū),可他沒有冬小麥的種子,漢末又趕上了小冰河期,幽州沒有種兩季的氣候條件。 他也不會詳細的育苗技術,只知道東北種水稻必須得育苗,要用鹽水洗種和浸泡發(fā)芽,然后就兩眼一抹黑了。 東北的氣溫和日照條件能夠大面積的種植水稻,即便有種子的原因,可幽州更靠南,氣溫、光照條件更好,夏季的生長期更長,應該能行。 要不是氣候變冷,他真的不會去想育苗的事情。 總得掙扎一下吧? 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小冰河期,短短的四個字,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怕,可它的影響太大了。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西晉統(tǒng)一,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是小冰河期的高峰,季風變化,氣候變冷,北方大旱南方大水,天災頻發(fā),糧食大面積減產(chǎn)。 由此引發(fā)的戰(zhàn)亂、瘟疫橫行,饑荒遍及各地。 這段歷史的主題是饑餓,是死亡。 漢朝五千多萬人口,在短短的一百年時間里,沒了四千萬。 這就是小冰河期。 不要輕視小小的育苗技術,由此帶來的農(nóng)業(yè)改革,是人與自然的對抗。幽州的糧食是以麥、粟為主,水稻田很少,劉襄想改變一下,他要推廣受水旱影響更小的水稻。 歷史已經(jīng)證明,依靠麥、粟抗不過小冰河期。 有句老話叫窮則變,變則通,氣候條件就是那樣,它不會因為人的意志去改變,只能人去適應環(huán)境。 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 選擇育苗的地方是一處土坯房,室內(nèi)寬三步,長七步,也就是長十米寬五米,室內(nèi)面積五十平。爐子是土坯壘的,火墻是土坯砌的,一切條件盡量貼合幽州本地的實際情況。 劉襄知道通過育苗、插秧的方法,在低溫區(qū)域種植水稻是可行的,所以不用重頭驗證理論,不需要實驗室論證環(huán)節(jié)。他們現(xiàn)在要做的是在已有的條件下,找到成功的辦法,找到貼合實際的,可大面積推廣的方桉。 不但要成功,還要簡單、便宜。 五十平的房子里面,十幾個人在忙碌,拆墻壁、頂立柱、搭爐膛、砌火墻,后續(xù)還會擺上育苗的雙層木架,把原本居住用的房子逐漸變成一體通透的溫室。 只是在保證溫度的情況下,采光的問題無法解決。 漢代沒有玻璃窗、沒有窗戶紙,窗戶就是個洞,用擋板遮蔽,就像木板做成的小門,南方還有豎框窗、格子窗,就是個小柵欄。跟現(xiàn)代的窗戶差別很大,采光很差。 劉襄不擔心發(fā)芽的問題,種子發(fā)芽不需要陽光,可發(fā)芽之后呢?必須得開窗采光,會不會凍死? 哪個時節(jié)開始育苗,什么時間開始插秧,生長多久才能收割,都得一一驗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