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按理說,三月加一月,當是四個月之糧,四個月的時間,足夠困死任何一支輕敵冒進的軍隊了。 可惜戰時,賬不是這么算的。 首先,既然要誘敵深入,其必然要先行發動進攻,轉守為攻之間,少說也得幾日,真正進攻之后不可能一戰即退吧,如此一來,少說十余日日便已去了。 隨后秦軍壓上,趙軍后撤。但既然是戰敗而撤,即便是已經將糧秣轉移,也不可能將糧秣全部帶走吧,留下半個月至二十日的糧秣在營地之中迷惑下秦軍很正常吧,再加上撤退途中的“狼狽”,耗損十余日的糧草也算是對秦軍眼里應有的尊重吧。 于是四個月的糧草便只剩下了不足兩個半月之用。 騎兵部隊和隱藏在山中的偏師,最缺不得的便是糧秣,帶足糧草那是最基本的要求,好在兩只偏師兵少,雖然又戰馬的消耗,倒也只是令趙軍步卒的糧草稍稍縮減十余日而已。 如此下來,真正能跟隨著趙軍抵達長平關、故關一線的糧秣,恐怕也將縮減到不足一個半月。 大方一點,也算你還有五十日的糧秣,與偏師基本相同。 也就是說,趙軍必須在撤至百里石長城一線的五十日之內,完成對秦軍的作戰,否則自己就將先陷入無糧的境地。 可是,五十日的時間足夠完成廉頗將軍所說的斷糧道、擊側背的舉動嗎? 顯然并不足以。 自丹朱嶺而出的趙軍,想要完全切斷秦軍的糧道,少說也要十幾二十日,而這段時間里,即便秦軍無備,也會為前線送上些糧秣吧。再加上繳獲趙軍的糧秣,以及隨身攜帶的糧草,少說秦軍也還有二十余日的糧草可用。 換句話說,即便秦軍大意之下,未曾準備足夠的糧草,僅憑著最低的攜帶量和對趙軍的繳獲,秦軍糧草斷絕之日,趙軍自身的糧草也不過剩下數日之用,甚至明知有斷糧之危險,秦軍節約口糧之下,甚至與趙軍斷糧之日幾乎無差。 好,即便是趙軍保密措施做得相當到位,不論秦軍或是趙軍自己人,都不清楚趙軍缺糧的事實,趙軍同時也嚴控糧食的發放,或許,可以比秦軍多出幾日之糧。 可是,以秦軍之戰力,即便是斷糧,難道會一觸即潰?就算是殺馬而食,也總能再堅持幾日。而短短數日之間,趙軍也將斷糧,如此一來,兩相斷糧之軍,趙軍真的能拼殺得過秦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