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音是一種物理現象。
物體振動時產生音波,通過空氣傳到耳膜,經過大腦的反射被感知為聲音。
人所能聽到的聲音在每秒振動數為16-2000次左右。
使用到音樂中的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動27-4100次的范圍內。
為了還原作曲家腦海中的曼妙聲音,樂團需要在演奏前通過演奏國際標準音a1,來抓取440hz左右的振動頻率,以便讓自己更好地融入集體演奏中。
注意這里是左右。
簡單說,對音是一種樂團對音樂的最基本禮儀。
如有冒犯,音樂將會以千百倍的折磨來懲罰舞臺上的樂手,以及舞臺下的無辜聽眾。
在職業舞臺上,對音根本不是指揮的事,指揮只負責在排練開始前就告訴樂手這首作品我們要定在442或443或440,甚至還有439或438。
譬如一些意大利指揮要排練一首巴赫的室內樂作品,會要求樂手把標準音定在略低于440的位置,以便更好地展現出巴洛克時期的風格。
更有一些“重口”的指揮會讓樂手直接低半音對音,來到415左右。
只為還原更加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音樂。
因為巴洛克時期的a1就在415左右,音樂隨著時代發展的同時,理論在發展,樂器也在逐漸進步。
指揮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東西可以討論研究,只不過目前的王小虎連井底之蛙都算不上,大概就是進水里的一個微生物。
別看他一聲對音喊得理直氣壯,其實他心里一點底也沒有。
他根本沒有任何經驗。
“韓一鳴。”
學著老師周三給大家對音的場景,他讓韓一鳴先彈了一個a1。
他只能讓大家先跟著鋼琴定。
“當!”
鋼琴一聲響起,王小虎看向喬芝芝。
喬芝芝拉響二弦。
“呲——”
“稍微低了一點點,”第一次對弦樂,王小虎有些不確定地偷瞄了一眼老師,發現老師微微點了下頭。
喬芝芝在拉響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低了一點點,調試過后再次拉響,這次王小虎點點頭:“ok,定其他三根弦吧。”
王小虎接著快速看向幾個管樂,相比弦樂,對于管樂他當然更熟悉。
小號一聲就準,“完美。”
隨后他不停地讓韓一鳴彈標準音,接著對了單簧管,長笛,薩克斯。
“薩克斯升fa。”
“單簧管si。”
“長笛la。”
每種樂器的調性各有差異,此三種樂器演奏的這三個音分別對應的就是鋼琴上的a1。
判斷高低靠耳朵,王小虎雖然沒有小車校音器般的耳朵,但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訓練,他的音準概念也早已不是普通的中小學生可以比擬。
至于高了低了怎么辦?
原理很簡單,高了就往外拔笛頭,低了就往里插笛頭。
而此刻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再次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的焦點。
孩子們只覺得王小虎太叼了!懂得太多了!
王小虎真的是指揮!
老師們只是不必多說,王小虎這一套和他們在學校時排練的場景差不多,可問題是王小虎只是個孩子啊。
而且耳朵真不錯。
王文陽一直覺得自己耳朵還可以,可他剛才居然都沒有聽出吳怡凡吹得比鋼琴高還是比鋼琴低,差別太細小了。
可王小虎直接讓吳怡凡往外稍微拔一點笛頭。
大概也是王小虎今天注定要當主角,讓吳怡凡稍稍拔一點笛頭是他蒙的。
隨后吳怡凡再吹,和韓一鳴的鋼琴完美融合!
全體老師震驚,不止王文陽,除了梁玉丹和鄭海濤之外,其他老師都沒比王文陽強多少。
可王小虎卻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出了判斷,并讓吳怡凡對準。
幾人心說難怪安哥會讓王小虎來對音,開會他們還覺得讓王小虎來對音會不會有些耽誤時間。
現在來看,換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來,在不開校音器的情況下,他們絕對不會比王小虎更快。
聽到自己蒙對了長笛偏高,王小虎不敢多耽誤。
“所有聲部一起演奏標準音,注意控制音量,對音的過程是用一樣的音量相互靠近的過程。”
這次連李安都有些意外,這話他可沒教過王小虎。
下一秒,所有聲部一同奏響標準音。
各種音色融合在一起的聲音在舞臺上空回響,在無限的回響碰撞中隱隱碰撞出了一種五度圈的泛音感。
鄭海濤:操...
裝逼的最高境界是在恰當的時候收手,王小虎雙手胸前一繞,一個標準的指揮收手手勢將眾人的音樂收進手中。
只留下余音裊裊。
“老師,對音結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