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暫且拋開種種身份,只作為一名純粹的鋼琴愛好者,吳復生鐘愛尋找各種各樣的演奏聲音。
從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到上世紀的珍貴錄音資料,從三次元到二次元,哪里有鋼琴愛好者聚集地,哪里就有可能出現他的身影。
現實中他是名叫吳復生的海院鋼琴系高材生,網絡里他化名tchaikovsky,在各種鋼琴話題下舌戰群雄。
某日練琴結束,他又化身tchaikovsky逛b站,從一個挑戰全網最快740-1的視頻一路不知怎么就刷到了一個叫八萬不愛練琴的家伙。
車爾尼299-1,他心想聽聽吧。
聽了幾秒果斷關注。
從第一首點進去,再出來就是第十首了。
沒了。
tchaikovsky:gkd!
耐不住好奇心,第二天他又來了,又挑了兩首聽了聽。
再聽他又發現了點不一樣的東西在里面,盡管視頻音質嘈雜,但是他還是能從中聽到較為少見的觸鍵感。
在鋼琴世界里,狹義來講,音色就等于觸鍵。
當時他很想聽聽這位不愛練琴彈得曲子。
結果每次對方更新的內容都是299。
聽完了對方整套原速299,吳復生相當佩服,相當感嘆。
他佩服的不是對方的原速,說個不好聽的,他一些附中的師弟師妹都能原速全套299。
他佩服的是不愛練琴的每一次觸鍵都是指拖琴鍵,持續發力,他絕對不會聽錯,鋼琴音質再差也掩蓋不住藏在其中的延伸感。
每個音都像是經過十指濾鏡的篩選之后,才從鋼琴里傳出。
那他感嘆的是什么呢?
他感嘆的是不愛練琴的進步,每十首一發,每次他能感受到那種延伸感肉眼可見得凝實。
從視頻里的雙手來看,演奏者無疑是個成年人。
成年人還有這種進步速度,不值得感嘆嗎?
后來得知對方竟然和自己都是新海杯公開組的選手,因琴結緣,二人談不上一見如故,但李安給他的感覺非常好,雖然其中還有點林幽幽的因素在其中。
成為朋友,也吃過飯,聊過天,但他依然沒有停止對李安的觀察。
在第三輪舞臺,李安在告別動機的處理上再次驗證了他的觀點。
現場聆聽,在優質鋼琴上,可以說李安那天在告別這首作品中,將聲音延伸做到了極致,如果很喜歡的德奧派演奏的人,大概會覺得李安那天的告別在中音區過重。
但若是喜歡俄派鋼琴演奏風格的人,一定不會忘記李安那天在告別中演奏的深重低音效果。
對于派別,吳復生向來站中立陣營,他只找好聲音。
李安就是他發現的好聲音。
可隨后在李安紅樓音樂會的視頻里,他再次感嘆。
比賽結束十二月底,李安回蓉城開音樂會是一月中旬,短短一段時間里,李安的聲音和觸鍵又發生了變化。
這次他聽到了更加凝實通透的聲音。
他這次來的來一件事就是想和李安面對面好好請教一下,那一段時間里發生了什么。
他給他的教授也看過了李安紅樓音樂會的視頻,他的教授看過也感到頗為好奇,詢問得知原來是魏三碗的學生。
哪也不算奇怪。
他的教授告訴他,老魏那套東西其實一直都被國內學術圈低估了。
不過老教授同時還給予了李安高度評價,并告訴了他一個半新不舊的詞。
關于這個詞,老教授說歸根結底還是費因伯格提出來的。
“觸鍵后控制發音?!?
即,觸鍵之后繼續控制。
每一個聲音都像是被捏出來的一般,帶著一種明確的前進方向。
就像此刻舞臺上這個戴眼鏡的小子,雖然只有那么一點點方向感,但也被吳復生察覺到了。
別忘了,他可是鋼琴聲音的發燒友,一點也不像那個死肥宅成天不務正業,就知道擺弄汽車人。
布來克的鋼琴作品,不止放在十九世紀末期無人問津,即便在今天,演奏的人也極少。
但其作品中不乏一些優秀小品,就比如這首哥布林之舞,輕松詼諧,節奏鮮明。
除了略顯沉重的引子之后,后續全曲都沉浸在一種歡快的氛圍之中。
其中包含和弦雙音以及小跳技巧,是一首非常能夠帶動現場氣氛的作品。
客觀評價,老湯清楚這首作品的難度應該在四到五級之間,而這個孩子的自身演奏水平頂多六級到頂了,可以從音樂中的快速雙音扎實度和掌關節支撐中聽出。
但此刻這首曲子在這個孩子手里呈現出了一種七級左右的水準,他得說李安在這首曲子的教學上有很清晰的針對性,用曲子彌補了孩子的技術短板。
同時又根據孩子本身的技術特長將這首曲子的表達上限拉高。
除了相得益彰,他找不到更好的描述。
他期待李安下一位學生的表現,同時他也希望本次比賽能多一點像剛才那位彈139的小姑娘一樣的選手。
勢均力敵的對決看起來才有意思嘛。
三人組中,可不是只有兩人會彈鋼琴。
金佳琪的鋼琴演奏水平自然在程度上遠不能和李安三人作比較,可她好歹也是學鋼琴出身,考完了十級。
她不想說李安在選曲子上討巧,畢竟這是比賽,可她忍不住拿此刻的小劉和剛才那位彈車爾尼的那個小姑娘做對比,她在想如果讓兩個孩子互換曲目,兩人彈出來的又各自是什么感覺。
好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