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百三十二章 科舉制度-《北宋大相公》


    第(1/3)頁

    且說陸垚跟陸盱表明了自己要閉關看書的決心,在此之前,陸盱雖說已經對陸垚的態度有所改觀,不過說到底,畢竟陸垚現在也就是個五品官員,而且還是不用上朝的那種,陸盱心里還是有一些擔憂的。對于陸盱這樣的人來說,男子漢大丈夫,還是要想著報效國家,入朝為官,才是正經的出路,所以,就算陸垚各個廠子弄得風生水起,再加上其他的各種產業賺的盆滿缽滿,但是這也并沒有讓陸盱覺得特別開心。

    反倒是這次的新蹴鞠大賽,陸垚在其中的表現讓陸盱著實有些刮目相看,本來陸盱以為,這新蹴鞠大賽只不過是跟其他的產業一樣,陸垚只是想要通過這個比賽來獲得一些名聲,又或者是再賺上一筆錢。不過,當陸垚說出這比賽對于老百姓也是有好處的時候,陸盱還是對自己這個兒子高看了一眼的。于是也就有了后來的陸盱鼎力支持陸垚的情況出現。

    然而,陸盱和陸垚心中都明白,在如今這個世道,其實對于生長于官員家庭中的孩子來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命運,似乎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注定了,還沒有哪個官員的孩子最后不選擇入朝為官這一項。不過,陸垚是個特例,其實一開始,他倒是真沒有要入仕為官的打算,他本想著,在這汴梁,好好搞自己的產業,好好弄一些工廠,賺錢,瀟灑一生,多么快活。

    然而,世事變遷,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陸垚對韓家的小姐韓韞玉一見鐘情,而那韓永合,又偏偏是個十分喜歡官場的人,他現在已經做了尚書大人,若是想做他的女婿,那可以說不弄個虛名扣在腦袋上,是絕對不夠資格的。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第二點原因,讓陸垚決定好好參加這次科舉考試的,還是因為之前和棠溪發生的事情,民生疾苦,陸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實在有限,若是想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這個現狀,那就只能有一種方法,就是自己掌握權力,去實行變法。

    當然,歷史上實行變法的人,通常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這一點陸垚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在自己真的沒有到達那個位置之前,陸垚也不想直接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一來是親事,客觀上必須要在科舉考試當中取得好成績,二來,也是為自己心中的理想鋪路,必須在朝堂之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客觀因素還有主觀想法,都催促著陸垚去參加這次科舉考試。當然,至于如果真的科舉及第了,后面的事情,陸垚現在也沒太細想。

    七天的時間,自己能夠達到一個什么程度,自己也沒有想過,所謂盡人事聽天命,陸垚也就只能這么去想了。

    說起我國的科舉制度,那可是有許多的資料可以參考。

    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經歷一千二百余年。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通常分為地方上的鄉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明清科舉改為考八股文。

    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在科舉制度發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時期,其積極性還占主導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隨著封建專制的非人道發展,科舉的消極性越來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識階層的文化創造能力每況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想到這里,陸垚不由得想起了王安石,按照年歲來算,這王安石今年應該是三十左右歲,還沒到他出山進行變法的時候,一想到王安石,就不得不提到在王安石之前也舉行過變法的范仲淹。其實一直以來,陸垚的那個疑問還沒有得到解答,那就是,按照年頭來算,現在已經是范仲淹變法之后的時候了,為什么在朝堂之上,所有官員的口中,還有陸垚看到的一些大小事物當中,都完全沒有范仲淹變法的跡象呢?

    是自己的記憶出了問題,還是說,因為穿越的原因,時間發生了錯亂?

    說回科舉。

    周代以“鄉舉里選”的方式,即由“鄉老”(族長)等選拔本鄉土的賢士,經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中央。上貢到王的賢士,由王親自考試,內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會中,只有統治集團家族的成員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為知識分子,國家機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實際上主要由統治集團內部成員所世襲領有,具體表現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祿”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即使有某種舉薦選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圍。舉薦選拔超越世襲血緣關系的羅網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極其偶然的例外。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卿世祿制被嚴重破壞,一些原來不是貴族的下層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過舉薦、考核而選拔登進人才的情況越來越多。由舉薦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勞績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漸產生。而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面的擴大更加速了這一過程。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采用的是察舉制與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劉邦下詔命令各級臣下舉薦賢才,形成后世鄉貢的最初形態。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兩次下詔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并對被舉薦者采用策問的方式進行考試。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后來兩科逐漸合并為一科,稱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舉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東漢時為了避諱劉秀而改成“茂才”。唐宋時泛稱一般讀書應舉者為秀才,明清特指通過初級“縣試”入學的學生為秀才。漢代各科察舉都要通過朝廷考試。但是漢代察舉考試與后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區別在于:考試在察舉中并不重要,舉薦是決定性的。察舉以舉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基本不存在黜落,“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                。舉薦權掌握在皇帝以下的各級官僚權貴手中。察舉并不是兩漢仕進的最大渠道。從漢初以來”任子“、“貲選”、皇帝和各級官僚的直接辟召仍然進行。一般士人往往時先征辟為州郡吏員,才由上司向中央察舉為秀才、孝廉等等。但是,一般沒有門路的布衣平民,幾乎沒有被察舉的可能性。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西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后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于門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在南朝齊時,秀才科的策試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定,“五問(合格)并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一不合與第。”                考試成績分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與第”,不予授官。這說明考試已經比過去嚴格得多。南朝梁時,梁武帝在建康設立五經館,考試及格就給官做。各地寒門士子紛紛投館就學。其考試辦法為“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策實之后,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后門,并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已經明確提出了對寒門庶族子弟不論出身,隨才錄用的規定。

    在北朝,北魏、北齊“凡州縣皆置中正。其課試之法,中書策秀才,集書策貢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輿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對。字有脫誤者,呼起立席后;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奪席脫容刀。”                        (州縣都設置中正,中書、集書、考功郎三個部門的官員分別考核秀才、貢士、廉良三類人。)可見,北朝當時的考試辦法已經分科別類的實行,并且監督考場,不合格的舉人當場就遭受斥黜。

    不難看出,在科舉制度的初期,其實寒門子弟,也就是和陳晨一樣的那些布衣家庭的孩子,是很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的,即便到了現在,如果不是陸垚的活字印刷術出現,還是會有許多的人連書都看不上,文化程度的缺失,也是造成了國力沒有辦法發展的重大原因。

    科舉制的首創時間史學界存在爭議,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

    部分歷史學家以隋朝有分科舉人與進士科為由認為科舉制開始于隋朝。                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開始于漢朝,證明漢朝不

    (本章未完,請翻頁)

    僅有分科舉人、按科舉人,漢朝還有考試進用,而且沒有可靠證據證明隋朝有進士科。部分歷史學家考證證明科舉制的本質是唐朝開始的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以及考試黜落法,科舉制開始于唐朝。

    究竟這科舉制的首創時間到底起源于何處,現在也沒辦法做過多的考究,不過,唐宋這兩個朝代,確實是科舉制發展較為鼎盛的時期。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后,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唐朝對秀才要求特別高,結果士人很少應試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廢罷了。此后“秀才”歲成為對一般讀書應舉者的通稱。明經、進士二科在唐代科舉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明經起源于的漢代,唐代“明經”科考試各部儒家經典,此外還包括《老子》。明經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經典,而是分為明一經、兩經、三經、五經四個級別。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規定明經考試加試時務策,考官就當前時務提出策問,考生書面作答。唐科舉各項中,明經科取士最多。但最榮耀尊貴的,卻是進士科。唐朝初期的進士科考試為“時務策”五條。時務策涉及國家現實問題,使讀書人從故紙堆中爬起來,面向社會,觀察、思考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年)為進士科加試帖經、雜文,進士科形成了雜文、帖經、策問三場考試制。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临西县| 韶关市| 巢湖市| 金乡县| 温州市| 武夷山市| 景东| 蒙山县| 光山县| 化隆| 梁山县| 三都| 安仁县| 耿马| 苏尼特左旗| 堆龙德庆县| 封丘县| 灵寿县| 修武县| 临汾市| 章丘市| 柞水县| 基隆市| 嘉兴市| 宁安市| 樟树市| 龙门县| 乌苏市| 观塘区| 波密县| 宜都市| 桂林市| 光山县| 巴彦县| 彝良县| 合阳县| 中山市| 阿荣旗| 安西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