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百三十二章 科舉制度-《北宋大相公》


    第(2/3)頁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遠射、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摔跤、舉重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達一百多個,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等等。應制科試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舉及第者,現任或罷任官員也可參加。

    唐朝科舉不分世庶,向全社會開放,的確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唐文宗時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門貧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飯,向人求食,他們都是通過進士及第入仕的。這些寒士顯達后多拉攏同類,如李遜、李建兄弟“家素清貧”,舉進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貢舉,“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科舉放榜后為學子們舉行的慶祝的宴會,在唐代、五代、宋初稱為聞喜宴,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開始改為在瓊林苑舉辦,因此這場宴會又被稱為是“瓊林宴”。

    陸垚想到這里,不由得已經開始有些頭大了。雖說自己有著穿越者這個身份的優勢,只不過,跟一些這個時代的窮酸文人們湊到一起,陸垚真覺得到時候恐怕自己會坐立不安,估計都不知道說些什么。

    不過好在,至少歐陽修、蘇軾蘇轍應該都會出席,到時候陸垚還是找一些自己熟悉的人跟他們聊天吧。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變。

    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唐代科舉考試有兩級(即地方州縣的發解試和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試),宋初承襲其制。開寶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將天子親臨殿試變成為定制,州縣發解試第一名自唐以來即稱“解元”,中央省試第一名宋代改稱“省元”,殿試第一名方才稱“狀元”。“連中三元”遂稱為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愿望。殿試時皇帝一般并不親自閱卷,事實上仍由各考官閱定等。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覽”。皇帝控制科舉的最后一關——“殿試”后,新進士們即成為“天子門生”。

    應該說,陸垚最后的目標,就是成為天子門生,也就是,通過殿試。當然,若是能走到這一步,也就意味著,他自己一定會取得科舉及第的成績。

    雖說在陸垚看來,這次的考試是一個開卷考試,自己有著充足的時間去做準備,不過,也不要小瞧了那些為了這次考試準備了許久的其他考生。更何況,這些人的壓力,比起陸垚來可能要小上不少,對陸垚來說,自己的終身大事,還有陸府的地位,都和自己這次科舉考試的成績息息相關。

    彌封、謄錄,時北宋對科舉制度進行的最重要的改革。彌封就是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記錄封貼起來,又叫做“糊名”。糊名之法最早出現在唐朝,唐初在吏部詮試授官時,所試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五代后周廣順三年(953年),知貢趙上交首次在進士考試中采用糊名彌封的辦法取士。

    考生姓名彌封后,考官仍能認識其筆記。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設置謄錄院,殿試卷子一律派專人抄錄,然后試官審閱,此后省試、發解試也次第推行謄錄制度。此外,北宋還進一步加強了科場紀律,實行嚴格的搜身法規,考察內兵衛羅列,巡行監視。北宋時舉子入場挾帶作弊之風頗盛,舉子“重裘而進,便于懷挾”,“挾書為奸”者頗多。北宋力求堵塞各種權門舞弊之徒,自然要嚴肅考場紀律。

    這些制度,對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后期,此種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變,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好在,趙禎這個時候,這種監考制度還是執行度非常高的,至少在陸垚這次考試過程中,想要作弊,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想到這里,陸垚多少還是覺得有些欣慰的,別的不說,就拿現代的大大小小各種考試來說,作弊者真的是不計其數,從初中、高中、再到大學,最出名的,就是所謂的英語四六級考試了,直到現在,每到考試的前一個月,甚至于兩三個月前,各個學府的門口就總會出現這么一幫人,會小聲的問你,四六級包過,需要么?

    又或者,每個教學樓內,也都開始有小廣告的張貼了。

    雖說科技在進步,但是這些投機取巧者們的手段也在進步,現在看來,古代的這種考試,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監考的嚴厲程度可要比現代的考試要嚴格多了。

    最關鍵的,還是說處罰的手段,要知道,在古代如果真的被當場發現作弊,那最大的處罰,可是要殺頭的,或者,終身禁止你考試。這樣的懲罰,可比現代只是警告或者通報批評的處罰要強太多了。

    北宋科舉最初仍每年舉行,但隨著實行彌封、謄錄,增加殿試等,使每一次考試的組織準備、人員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舉行考試,從中央到地方都會疲于奔命。因此從宋太宗以后,科舉實際上已沒有每年舉行。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宋代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

    雖說這是一件好事,不過陸垚已經做好打算,若是自己取得了一個好名次,獲得了機會,一定要建議趙禎取消這個典禮。

    很簡單,當著所有考生的面直接公布所有人的成績和名次,對于那些成績優異的人來說,自然是內心無比激動,他們可以肆意的去嘲諷那些成績不如自己的人。

    而對于那些排名靠后,或者說直接落榜的人來說,這會是多大的打擊呢?要知道,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不勝數,但是最后獲得成功的人,也不過是那么一小部分罷了,實在沒有必要去為了這么一些人,去打擊其他人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宋朝加強了科舉考試中策論的地位和重要性。熙寧四年(1071年)宋神宗與王安石正式推行科舉改革:科舉只設進士一科,將原來的明經、學究等科(泛稱“諸科”)都撤消并入進士科;廢除詩賦、帖經墨義考試,改試經義、論、策;殿試僅試策一道。王安石改革科舉的重要目的是統一思想、學術。

    科舉考試前期重在詩賦論策,后期重在經學,王安石廢詩賦考經義,正是這一轉變的樞紐。元、明、清以程朱一家之說嚴酷統制知識分子思想,也由王安石用《三經新義》、《字說》等統制學校、科舉而開其先河。                明清科舉所重的“八股文”,正是直接從王安石制定的“經義“演化而來的。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司馬光等人的反對。

    想到這里,陸垚不由得有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想法。現在王安石還沒有舉行變法,按照他的年紀來說,應該也不過就是在地方做一個地方官罷了。若是自己哪日得到機會,將王安石請過來,再讓他和蘇軾好好交流一番,說不定,雙方可以化敵為友。畢竟兩個人都是陸垚十分崇拜的歷史人物,陸垚可不想到最后這兩個人發生什么大沖突。

    而且,王安石的變法,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的,所以,陸垚此舉,也等于說是在救王安石。

    宋神宗死去,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當宰相,推翻了科舉改革,僅保存了新法以經義取代墨義的部分。元祐四年(1089年),由于經義取士推行了十多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