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弱水三千-《北宋大相公》
第(1/3)頁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坡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這些,是陸垚記憶中,關于蘇軾能夠查到的東西。
而此時此刻,就在今天,蘇軾所創作的這首《蝶戀花》,也是陸垚除去水調歌頭之外,非常喜歡的一首蘇軾所創作的詩詞。
這是一首描寫春景的清新婉麗之作,表現了詞人對春光流逝的嘆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為人知的煩惱。上闋寫春光易逝帶來的傷感,沒有拘泥于狀景寫物而融入自身深沉的慨嘆。下闋寫得遇佳人卻無緣一晤,自己多情卻遭到無情對待的悲哀。全詞詞意婉轉,詞情動人,于清新中蘊涵哀怨,于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
雖然說,之前蘇軾也是當著陸垚的面作過兩首詩,只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兩首詩作詩的場景不太一樣,還是說因為剛才喝了一些酒,導致自己有些上頭的緣故,陸垚覺得,現在這個時候聽蘇軾做出這首詩,真的是別有一番意境。
其他人對于陸垚的這個反應并不意外,畢竟陸垚的才子名號也不是蓋的,在場的包拯三人雖說了解的不是那么詳細,但是對于陸垚之前做的那兩首詩也是有所耳聞,即便是他們中的展昭不太理解這一首詩詞的意境,但是就憑陸垚對蘇軾這首詩給出的這么高的評價,展昭也覺得蘇軾是個厲害的家伙。蘇轍那邊呢,那就更不用說了,陸垚之前可是在之前當著自己的面作過詩的人,再說了,蘇軾可是自己的親哥哥,他的水平蘇轍還能不了解么?
聽到陸垚對自己的贊美,蘇軾這邊豪放的性格又是體現了出來,也沒客氣,說道:“多謝陸兄夸獎。”
陸垚此時忽然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說道:“蘇兄,我忽然突發奇想,覺得這天涯何處無芳草,其實可以單拿出來,后面接上另外一句。”
一提到詩詞,蘇軾這邊立刻雙眼發亮,說道:“哦?陸兄有何高見,不妨說來聽聽。”
說到這天涯何處無芳草,基本大家后面想的都是,何必單戀一枝花。當然也有可能是一枝梅。大多數人好像腦海中存在的印象都是這兩句應該是搭配到一起,出自于同一詩句的,只不過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真正的詩詞出處,是蘇軾的這首蝶戀花,而且根本就沒有后面單戀的那一句話。
不過,陸垚自然是知道這個真相的,不過今天蘇軾既然已經當著自己的面,把這句詩給做出來的,陸垚倒是也想看看,作為這句俗語上半句的創造者,當他聽到這后半句的時候,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反應。
于是陸垚說道:“其實這天涯何處無芳草,我想蘇兄你是想形容春色滿園,萬物復蘇的一個情況吧,我已經能想象出來了。”
“正是如此,”蘇軾此時借著酒勁,已經能夠看到他臉上的神情甚是得意,“不知陸兄若是想要用這句話做上句的話,下句又是什么呢?”
陸垚微微一笑,說道:“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
此言一出,包括陸盱在場的所有人都呆住了。
雖說這后半句從句式和押韻上似乎都太過粗俗了一點,其實古人作詩,基本上都講求一個暗喻和韻味在其中,不過陸垚的這一句接的,直接簡單粗暴將后半句要描述的東西,整句詩要傳達的寓意,都已經鋪在了紙面上,很直接的就說了出來。
包拯三人組這邊,因為不太懂詩詞,所以也不好評論,不過包拯和公孫策臉上倒是十分吃驚。
雖說二人沒有親眼看到陸垚作詩,其實他們也就是知道陸垚文采出眾,之前曾經寫過一兩首好詩,不過因為畢竟他們幾個人除了進宮面圣之外,其他時候都在開封府中辦公,所以說其實他們也沒有機會去真正知道陸垚所作的詩到底描寫的是什么。
不過若是單單只看這一句話的話,包拯實在不能理解,為何陸垚的詩詞會被人大加夸贊。作為對于詩詞還是有一定研究的公孫策也是十分費解,難道說這汴梁城中的才子們,對于詩詞的理解出了問題,還是說大宋的才子整體詩詞水平下降了?
若是陸垚之前做出來的那兩首詩都是和這后面這句如此粗俗的話,那只能說是大家的審美出了一定的問題。
對于包拯三人組還有自己父親的反應,其實陸垚早就已經料到了。本來這后面這句話就不是自己做的,而是現代人這樣口口相傳的。陸垚一直認為,能夠被人們口口相傳,保留下來的東西,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它都是有它自己的存在的道理的,所謂存在即合理,就是如此。
而且,這幾個用異樣眼光看著自己的,一個個都是自己沒有什么作品的,所以陸垚在心中其實也沒有將他們對這兩句的評價和反饋放在眼里。
蘇軾和蘇轍的反應,才是陸垚更關心的。
蘇軾這邊,聽完陸垚說的這兩句后,放下酒杯,神情嚴肅,接著開始繞著餐桌踱步起來,看樣子像是在消化陸垚說出的這一句詩句。
而蘇轍這邊呢,卻是自己想了想,說道:“若是放在整首詩當中,確實不太搭配,不過單論這兩句,意境雖說是少了一些,不過通過這兩句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倒是十分強烈,還算不錯,我還真沒想到,本以為你只會做那些詠梅類型的詩詞的,沒想到說起這風花雪月和愛情來,你也是個行家。”
只此一言,就可以知道,其實蘇轍對于這句詩詞的評價還是蠻高的。雖說蘇轍的名氣比不上蘇軾,甚至于在三蘇的地位當中是最低的,不過怎么說也算是個文壇大家,若是單拿出來,他的文字功底也是屬于上流才子的。
只不過包拯、展昭,還有陸盱就算是聽蘇轍說完這話之后,還是沒能夠理解陸垚說的這句詩的意境在哪里,看上去他們并不太認同蘇轍說的話,而包拯覺得,這蘇轍好像是有在刻意的恭維陸垚。
不過,另一旁的公孫策聽了蘇轍對于陸垚接的這一句的分析,突然像是醍醐灌頂一樣,瞬間反應了過來。
“好詩句!”這一句話,三個字,公孫策雖然情緒激動,不過這三個字倒是說的十分清楚,也沒犯口吃的毛病。
包拯和展昭十分驚訝的看著他,想要讓公孫策做出一番解釋。
而另一邊的陸盱也像是反應過來了什么,只見他從座位上起身,走到陸垚身邊,用只有他們兩個人能夠聽到的聲音說道:“這句詩詞,你可不要讓韓韞玉知道了,那韓家小姐雖然每天都是足不出戶,但是也算是飽讀詩書,她可是十分喜歡讀蘇軾的詩句的。若是讓她知道了這兩句詩,難保不會讓她發現這兩句詩當中的玄機,到時候你跟韓家的婚約,我可不想再出什么意外了。”
“呀!”顯然,陸垚完全沒有想到韓韞玉的事情,聽到父親這么一說,于是說道:“我怎么把她給忘了,放心,一會兒我會囑咐蘇軾的。”
陸盱點點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這邊的蘇軾在轉了幾圈過后,終于是停了下來,說道:“陸兄,你這后一句,雖然聽上去非常簡單粗俗,不過兩句結合在一起,卻是能夠暗喻出來一種新的意境,而且,不簡簡單單是形容花草這么簡單,真是不簡單。不過,確實跟陸兄你之前做出來的詩詞相差甚遠啊。”
陸垚笑著說道:“哪里哪里,拜托蘇兄你一件事情,今天我做出來這句詩詞,因為這詩句確實過于通俗了一些,還是不要讓更多人知道為好,畢竟是借著酒勁隨便說出來的話。”
蘇軾點頭說道:“陸兄放心,既然你不想讓別人知道,這兩句詩,我就當是你贈給我的,我不會跟別人說的。”
陸垚看向了包拯三人組,包拯和展昭的眼神當中分明說著,這么爛的詩句,我才不會出去給你宣揚呢,倒是公孫策在一旁微微點點頭。
展昭這邊聽蘇軾對陸垚做出來的這后半句如此夸贊,心中有些不滿,一方面是自己確實不明白為何蘇軾會對這后半句大加贊賞,另一方面也是覺得蘇軾好像也在故意給陸垚拍馬屁,心中有些不爽。
于是展昭說道:“蘇公子,你剛剛說,小陸大人這后半句雖然簡單粗俗,但是寓意深遠。展某不才,自己就是個粗人,我怎么都沒有辦法理解這后一句的意境,不知能否給我解釋一下?”
蘇軾笑道:“自然可以,其實這上半句,放在我剛剛做出的這首詩當中,它是在描寫春天萬物復蘇的景象的,可以說是寫景的。而陸兄這邊將這句詩詞單拿了出來,再配合上后面這一句,這上半句就不單單是描寫春景了。或者說,完全換了一種方式,它是在描寫情感。”
“情感,是什么樣的情感,老夫也是完全不懂。”包拯這邊接過話來,在他看來,蘇軾這純屬是在胡說八道。
蘇軾擺擺手,示意包拯不要動怒,繼續說道:“陸兄所作的這句詩當中上半句的這個芳草,你們可以理解為是女子,要注意,這里的女子,指得不僅僅是某一個特殊的女子,而是一群女子,而且,不是普通的女子,應該說是,美麗動人的女子,所以才會用芳草來形容。包大人,不知道我這么說,你有沒有理解到,這后面的一句話所代表的意思呢?”
展昭這邊依舊是一頭霧水,這當然因為他的年紀,還有沒有談過戀愛的關系。不過,對于已經有了妻子,再過一段時間就要有孩子的包拯來說,似乎已經明白了這兩句話的含義。
“后面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一句,何必單戀一枝花。這當中的一枝花,其實也不是我們表面意思上的某一只花朵。而是代表一個人,應該說是女子才對。這兩句話其實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天底下有那么多的好姑娘,數不勝數,十分容易獲得,為什么偏偏單單去苦苦追求那一個女子呢?這兩句詩詞,其實是在勸慰那些苦苦單戀沒有結果的年輕人,可以放棄求而不得的這個女子。”
聽到蘇軾如此詳細的解說后,展昭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說道:“原來如此,聽你這么一解釋,我才明白過來。”
“哈哈,這不怪你,畢竟展昭兄弟,你現在還是獨身。”陸垚笑了笑,并沒有怪罪展昭的意思。
“說起來,我記得陸兄你在你自己所寫的《石頭記》當中,好像有提到過,是源自佛經的一句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我看來,和你現在所作的這兩句詩,其實意味是一樣的。”蘇軾看向陸垚說道。
陸垚有些沒有想到,他本以為,《石頭記》這種小說,其實就是紅樓夢,這種小說,應該更多的是女生來讀,沒想到蘇軾竟然對這小說這么癡迷,連里面用到的典故都記得這么清楚。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大宁县|
陆川县|
琼海市|
哈尔滨市|
砀山县|
印江|
武穴市|
黑龙江省|
凤庆县|
孙吴县|
正安县|
和平区|
靖安县|
潮州市|
阿图什市|
扎鲁特旗|
逊克县|
常熟市|
蓬溪县|
江川县|
西乡县|
博客|
农安县|
长汀县|
淅川县|
枣阳市|
中宁县|
华蓥市|
桂平市|
太仓市|
富平县|
楚雄市|
屯门区|
云阳县|
寻甸|
阳新县|
抚顺县|
南木林县|
开平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