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何謂“獨樂”?就是后世的陀螺。 陀螺起源很早,盡管對于起源地,各國說法不一,但浙江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陀螺,絕對是人類文明中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實物! 很遺憾,因戰亂、天災等原因,關于此物的文字記載, 很少存留下來。王葛所處的晉朝,稱此物為“獨樂”;唐代的記載中,稱“圓轉之器”;宋代稱“千千車”;明代稱“妝域”和“陀螺”。 也就是說,“陀螺”這個稱呼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明朝。 王葛削出“獨樂”的倒圓錐制式后,瞅瞅三條小魚, 顏色怪好哩,就是不知道吃起來怎樣?再瞅瞅單腿而立、顯得有點傻的賊……白鶴, 覺得自己僅削個圓錐, 是不是太敷衍了? 算了,雕些花樣吧。 她先在獨樂上端、約銅錢大小的平面,畫出白鶴獨立。鶴的脖子跟身軀連接位置,是平面的中心,過會兒要從此處楔擰軸。確定好圖案,她把燭火挪至最近,再近就烤臉了,開始精雕。 前世時,木雕技藝被第二批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南行這一脈,承繼的是浮雕、透雕與鏤空雕。 有一點需要說明,雖然自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浮雕、透雕技藝, 但古代并沒有“浮雕”等說法。宋代李誡的建筑著作《營造法式》中, 倒是記載有“剔地隱起、剔地起突、剔地透突”的雕刻術語。前兩個指的為浮雕,后一個指透雕。 王葛剛下刀時,確實是想稍微雕出鶴形就可以了, 如果緊著忙活, 應該耽誤不了晚食。今晚可是除夕夜啊,哪怕精舍里的學童就剩下她一個,肯定也會有好食。 但是沒刻幾刀,她就忘了好食,專心于雕刻。刻幾下、吹幾下木屑,一次次循環。她仿佛又變回王南行,或者前世今生重疊了,都身居古屋而已。 又過一會兒,由于她精神極度集中,吹木屑不再記得往旁邊挪,幸而是往下吹,沒多少飛進燭油里。 赤霄本來都等睡著了,被遠處傳來的爆竹聲吵醒,幸虧遠,沒嚇著它。它的聽力好,爆竹聲消失后,便聽到了細微的刻木聲。每一小下,都撓的它小心臟發癢,一下、一下,好癢、好愜意、好舒坦, 就像主人摸它的小腦袋時感受一樣呢。 它卻不知,此刻主人謝幼儒正大發雷霆! 他精心養在陶盆中的三條幼鯉不見了!這三條幼鯉都是鯉中極品,且有靈性,沒養幾天就馴的頗懂事,一見他過來便會搖尾巴圍聚。 誰敢不跟他說就拿走?誰又敢私自進他內室? 唯有那頑劣子! 謝幼儒下令:“樛木,速把謝據叫來!” 這頑劣子!在都城被人傳言上房熏鼠,甭管事情真假,但傳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人質疑謝據神童之名,更有甚者,說謝據是癡童。謝家沒辦法,只得令此子離開都城,暫時避于會稽郡的南山館墅。 沒想到啊,仍不服管教!難道還想把臉丟在南山嗎?不知道聲名一旦被踐踏,將來努力十倍也難彌補嗎? 謝據正對宴席間的藏彄之戲甚覺無趣,正好阿父遣童役喚他,他心內還挺歡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