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唯余芳草王孫路, 不入朱門帝子家。 這是明末著名詩人李攀龍《送客河南》中的一句,意思就是說,當時的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除了官道沒有納入朱門帝子家,其他所有土地已經全部被皇室宗親給兼并了。 這句詩雖然用了點夸張的修辭手法,但道出的卻是事實,當時土地兼并最嚴重的河南、山西、陜西、四川、湖廣等行省,良田幾乎都被皇室宗親和土豪鄉紳給兼并了,所以明末農民起義的時候,這幾個地方鬧的最兇。 沒辦法,在當時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平民百姓沒了土地,就等于沒了活路,不造反才怪。 面對如此嚴重的土地兼并,大明還有救嗎? 張斌陷入了沉思。 有時候管理一個國家其實就如同管理一個公司,在公司入不敷出,瀕臨破產的情況下,怎么辦呢? 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開源節流。 開源,就是開辟新的收入來源。 這點對于熟知明末歷史的張斌來說并不是很難,因為明末正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海上貿易逐漸興起,而大明的生產力在當時還是最先進的,大明所生產出來的絲綢、瓷器、棉制品等等,在歐陸都是暢銷商品,只要想辦法打開貿易通道,賺銀子簡直就如同抽水一樣。 節流,就是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這一點,就比較難了,皇室宗親、公侯勛貴、土豪鄉紳,甚至是得寵的太監、致仕的大臣,這些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攫取了整個大明八成以上的利益。 可以說,這些人所攫取利益,對于大明都是不必要的支出,只要節斷了這些人的利益,拯救大明,易如反掌。 但是,這些人的利益,誰敢去動? 如果是朝廷的大臣,不管你多大的官,哪怕是內閣首輔,只要敢動這些人的利益,絕對死無葬身之地! 怎么辦呢,難道大明真的沒救了嗎? 第(1/3)頁